近日,一则“炒冷饭”的新闻竟意外掀起了“舆论震动”:一网友发微博直陈,“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并不是1800年前的原物”,引得争议四起,有言论大呼“地动仪根本无法预测地震”、“教科书骗了我几十年”……问题是,断言“无法预测”、“忽悠人”的根据在哪里?显然,单凭“课本中地动仪是后人复原的模型”,就认定地动仪没用,有过犹不及之嫌,这番逻辑也是立不稳的。
无独有偶。日前北京市一名小学生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随即,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中国食用菌协会相继“权威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然而,在选择相信小学生还是相信“权威发布”时,网站调查的3119票中只有8票投向官方机构。按理说,这个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较量,立马能澄清真相,但公众却还是疑虑重重。
眼下,“怀疑一切”似乎成了一种思维偏好。当然,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这是一种理性回归。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什么都不信,怀疑不讲条件、不要原则、无论逻辑,那也会严重误读。那些胡搅蛮缠,甚至推翻一切的虚无主义,仅仅是种“情绪宣泄”,远不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怀疑精神”。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 “怀疑精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有理有据、要有科学精神。胡适先生曾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这是科学的怀疑精神;反之,如果毫无根据地怀疑,捕风捉影,那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怀疑也体现一种责任。提出任何怀疑,应当是有根据、有分析、有论证的,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理性对话的平台。所谓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没有任何证据就怀疑一切,那与刻意造假又有何区别?
有个著名的小故事,对科学的怀疑精神作了生动的描绘: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们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又重复一遍相同的问题,结果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手了。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科学的怀疑精神,就是讲求 “实事求是”,就是鼓励“去伪存真”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当“怀疑”流俗为一些花边新闻的作料,异化为一种“标榜先锋”的态度、一种吸引眼球的噱头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繁杂纷扰背后的真相。我们需要在探求真理、调查发现中保持开放思想,需要理性、科学、追求实证的怀疑精神。怀疑,意味着绝不迷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怀疑,意味着要科学取证,要让缺乏证据和逻辑的事情无处遁形。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警醒:人们之所以选择“怀疑一切”,是有现实土壤的。就是因为假的、忽悠人的、昧良心的事和人太多了,多得扰乱视听、扭曲正统,才会让人们不得不多个心眼“往坏里想”!马路骗局、注水猪肉、黑心棉、地沟油、劣奶粉、伪新闻……种种造假的伎俩,无不让人愤懑,完全是在挑战人性底线。零点调查公司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河北、浙江等地的5000多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可信赖度降低到了3.6%,而陌生人之间的信赖几近于无。显而易见,诚信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真是刻不容缓了!(刘功润)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功润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