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这是一场由40多位国内外嘉宾、7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组成的高端论坛。与此同时,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开幕。
尽管这是一系列的阳春白雪式的聚集,但一些民间人士还是对尼山论坛和儒学大会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这里或许能找到人生的启迪与生活的智慧,找到精神的丰富与心灵的安宁,找到传统文化的去向与未来。
为此,本报以“信仰、传统、幸福与热点”为关键词,就此分别采访了许嘉璐、叶小文、邢贲思、杜维明、陈来、庞朴。就以上问题,这些睿智的头脑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与期望。
我们不期望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只希望提供一种思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让我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邢贲思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Ky:PAGE}
关于信仰
现在缺少关于生命观关于精神信仰的教育
齐鲁晚报:当下有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状态。人心浮躁,功利至上,社会诚信差,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中国是否处在信仰缺失的精神危机中?我们该往何处去寻求建立信仰?传统文化在建立信仰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叶小文:我们常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少说生命观,其实生命观是最基础的。热爱生命,就是要追求幸福;珍惜生命,就是道德之源;敬畏生命,就是终极关切。
人需要精神信仰,对生命的关切。现在教育缺少关于生命观、关于精神信仰这方面的东西。
庞朴:缺乏信仰与信念,没有本民族的东西,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年轻人觉得没有根,不知道把根扎到哪儿,扎到我们这儿觉得没根,扎到外国扎不进去。
邢贲思:全局来说不存在。整个社会没有出现信仰危机,个别地方、个别人有。怎样加强年轻人对社会、对执政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
首先是实际工作要做好,这是党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你要让人相信社会、相信政府、相信执政党,你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实得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而且要有效。这个最重要。
现在大学生总体还是不错的。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学子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他们没有信仰,不是这样的。
要宣传教育,最根本还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为国家、为中华民族振兴、为老百姓今后的幸福生活的思想。
关于幸福
现在人心浮躁这时候和谐的心态就很重要
齐鲁晚报:今天的许多人,在生活与工作等的重压之下,总是易于陷入迷茫和痛苦,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感?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能找到吗?
叶小文: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人类的共识。幸福是一个感觉,是相对的。饿的时候,吃饱是幸福;饱了之后要吃好才是幸福。吃好后要健身,健身后要健心才是幸福。
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得多了,但人心很浮躁,幸福被剥夺感很严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时候和谐的心态、和气就很重要。用“和”字来抹一抹,会不会好一点?
陈来:精神家园的建设,心灵的依托,幸福感的获得,不是纯粹靠外来的文化就能解决的。
我们更喜欢跟自己的文化亲近,从中找到精神家园,稳定自己的心灵。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在日本,信基督的人不超过百分之二三。韩国等地虽然稍高一点,但也一样,大量人口信本土宗教,自己的东西才更亲近,其它的文化与宗教等不能替代。
关于传统
于丹能把孔夫子通俗化,让年轻人接受,就是好的
齐鲁晚报:这几年兴起国学热,是否体现人们回归传统文化寻求智慧来解决当下问题?这一百年,传统文化的基础受到很大的冲击和破坏。随着我们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再普及到民众中去呢?
叶小文:我们逐渐富起来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感到了文化的缺失、诚信的丧失、心灵的空虚。现代理论进行了那么多的演绎和包装,那么复杂的现代名词的转换,搞得人昏头昏脑,可是你回头一看,就是这些传统的东西,原来是我们需要的,能解决我们现在的困惑和问题。
国学也好,非国学也好,我们要把人类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理念抓住,弘扬开来。无论面对现代的挑战还是多复杂的问题,都有用。
这个意义上说,我赞成国学热,支持国学热,我也热。我喜欢于丹。那些大学教授说于丹怎么那么去理解孔夫子呢?但她能够把他通俗化,让年轻人去接受,就是好的。
许嘉璐: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多年来西方文化畅行无阻地进入中国大地若干年后,中国人民在反思,想回归我们自己的传统。世界各国人民也在反思,我们人类的祖先告诉我们什么?当有的人回归过去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公元前那个时代,一批伟人、哲人的思想在今天还是适用的。
庞朴:在教育上,一定要有传统教育。在日本的大学,一二年级就是教养制,三四年级才开始分专业。在一二年级就学习最普通最重要的经典,把这些学生当做一个还没有成熟的人来教育。
关于热点
捧假神仙的时候一哄而起,打的时候也一哄而上
齐鲁晚报: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假神假仙的公众人物,如养生专家张悟本、“神仙李一”,他们大多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行骗,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些人的信徒中,不乏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其根源何在?
陈来:这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张悟本讲得不对,就说中国古代没有养生文化,不能说传统的养生文化不能解决当代人的保健。中国古代此类文化很丰富,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很好的形式来推广。
李一的情况我不了解。但道教是比较重视身体的,在中国所有文化里,道家是最注重身体的。修身这个概念,从儒家角度来讲,这个身是讲行为,道家讲身指身体,指怎么样才能长生不老,身体在这儿是人的生命,代表了人的许多正常的、对健康的向往,只不过是有些宗教化了。
这些不能一概否定,有人知道大家有这样的需求,于是就趁机行骗,所以有点鱼龙混杂。
叶小文:用孔子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我把这句话解释一下。首先是“神”。在一个活跃期,中国人的需求很多,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打着各种旗号,最好打的旗号就是宗教,于是出现造神的现象。第二个“乱”,假神有人在捧,打假时候也挺乱。乱的后面是一股力,因为这股力的推动,捧的时候一哄而起,打的时候也一哄而上。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因为这个社会在剧烈的变动,社会心理比较浮躁,社会管理比较松弛,于是有种种之怪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坐而论道■
经典语录摘抄
杜维明:现在我们要现代化,这和中国传统的一些基本价值是有矛盾冲突的。西方已经对于环保问题、女性主义问题、社区问题乃至多元宗教做了非常深刻的反思,我们还没有,还受科学主义的影响。
我们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厉害,国家贫富不均位于世界前列,人均所得世界百名之下,国富民穷。传统的“天地人、天人合一”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体现,包括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还是狭隘的理解,就是西化、全球化,但这全球化是纯粹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文化全球化。
针对自己碰到的问题,比如说水的问题,空气的问题,食物和土壤的问题,我们真是在危机穷厄之秋。
今天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我认为信仰宗教是非常难得的、值得尊重的选择,我认为信仰宗教的人大多比较慈善,比较宽容,对人类文明有最大的关切。
叶小文:要普及传统文化,一个是从上面往下走,一个是从下面往上提。从下面往上提,就是把老百姓很多生动活泼的东西提炼出来。过去说的“打土豪分田地”、“保家卫国”,很简单,都是老百姓的话。
学者要善于从上面往下走,“弟子规”、“三字经”就不错。现在我们动不动就搞庞大的体系、高深的理论,老百姓记不住。怎么把复杂的道理变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生动故事?下面要有文化的冲动,往上走;上面有种文化的自觉,往下去。这样逐渐提炼出整个时代共识的东西。
孔夫子不就是在做这样的事吗?“仁义礼智信”,过去批过来斗过去,现在发现,逃不出这五个字。我们也编了很多,从五讲四美三热爱一直到八荣八耻,真正要让老百姓记住,走下去的工夫和往上走的工夫都还得下。(记者 韩适南 廖雯颖)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韩适南 廖雯颖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