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曹海鹏摄
蒋效愚现在很忙。
这位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现任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下称“奥促会”)副会长,近日频繁进出于北京北四环的奥运大厦。
4月21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名誉主席萨马兰奇逝世。蒋效愚哀悼说,至今记得萨翁说,“北京奥运会一定要组织好,筹备好,相信你们。”
4月17日,蒋效愚现身2010北京国际长跑节。
3月23日,蒋效愚担任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组委会主席。
而就在不久前的奥林匹克教育主题活动上,他建议说,“从明年起,在全国高考中统一增加体育考试,选择速度、力量、耐力三项,计入高考总分,择优录取。”
蒋效愚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奥促会的成立就是要继续弘扬奥运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在国际上,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有赛后组织机构留下,要么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要么是基金会。
北京奥运会被公认为史上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之一。“从最初介入到最后办完奥运会,我对奥运会的宗旨、价值观念以及意义的认识都有变化。”蒋效愚说。
他在总结经验时说,北京奥运会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北京奥运之后的新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奥运会之后成立的奥促会对公众来说还很陌生。这一高规格组织的关注点主要是什么?
蒋效愚:一是奥运精神的宣传推广。为进一步总结奥运会经验,扩大奥运会的影响,我们会陆续出版一些奥运会读物、影像制品,如赛场内外的各种故事、精彩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后,我们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传递给公众。
二是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设计大全的出版。大全包括会徽、吉祥物、二级标识、口号……这些设计都是很大的工程,这些东西汇集起来出版成书,对其他运动会的筹办会有所帮助。
三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来继续弘扬奥运精神,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特别是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其中包括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等。
{Ky:PAGE}
四是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健身。
五是推动中国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国接触奥林匹克的时间相对来说较短,如何为奥林匹克注入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东方文化,在理论研究和推广方面还有一定的空间。
此外,奥促会将支持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职责。
北京奥组委里的大忙人
《中国经济周刊》:您曾经说过,奥运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是中国办奥运,而是中国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则办奥运。您作为亲历者,如何理解“办奥运”?
蒋效愚:申办的时候我们老老实实的听话,拿到主办权的时候虽然我们能够有一定的自主权,实际上每一步都要按照主办城市的合同进行。
国际奥委会特别成立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每年组织多次到中国来考察,列出所有主办城市要做的工作,有800多项。每个项目的进度他们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就向他们如实的汇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逐项检查。
当然,我们有些操作也要突破模式,不能完全靠自己的经验,要从国际准则的角度来进行创新。奥运会是运作比较规范的活动,约束还是相当多的。
比如“金镶玉”的奖牌并不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规定,最终经过我们解释后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审核。
再比如,如何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这就需要进行立法。当时我们国家并没有相关法律,2001年申办成功之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立法,有了地方性法规来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2002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了《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条例》。此外,突破现行法规政策的例子还有很多,目的都是为了办好奥运会。
《中国经济周刊》:在筹办奥运期间,国内与国外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蒋效愚:筹办奥运会期间,我们时常出访。在美国洛杉矶,我们曾一天参加了11场活动,会见赞助商、接受媒体专访、与当地官员会谈……所有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到宾馆已将近午夜一点。
在国内也很忙,白天基本上都是会议,如奥组委的会议、奥组委执委会相关会议、中央协调委员会参加的会议。会议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长,基本上都是半天左右。下午的时候一般在接受媒体采访。由于世界各地的记者都要接待,我们的时间控制非常严格,一般都在40分钟以内。晚上还要处理各种事务。
奥促会
2009年8月22日,北京奥组委依法解散。同年8月6日,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成立,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当选为奥促会首届会长,蒋效愚任副会长。北京奥运会筹办结余资金、捐赠以及政府资助是奥促会的经费来源,但它并不是北京奥组委的后续机构,而是公益性社团法人组织。(记者 周海滨 沈娜)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周海滨 沈娜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