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赵超、魏武)《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11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认为,其中“以用为本”的提出,是这些年来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
那么,人才工作为什么要以用为本,一个“用”字又点出了我国人才工作现状中的哪些问题呢?
“学而不用等于不学,学成不用,更是一种浪费,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王通讯说。
在王通讯看来,要落实“以用为本”,就必须做到以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努力让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事实上,《人才规划》特别强调了“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王通讯表示,“以用为本”应当是今后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成为加快人才发展的助推器。为此,《人才规划》提出,要围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人才工作机制和人才政策。
按照“以用为本”的思想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特别是健全相应的决策、协调和落实等工作运行机制。同时,要从体制上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特别是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把“以用为本”的思想落实到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上,就是要围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在具体操作上,王通讯认为不能忽略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解决好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三是改革各类人才选拔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四是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加快户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五是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报酬。
王通讯表示,随着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日臻成熟、完善,一定会迎来人才辈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
来源:新华网
作者:赵超 魏武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