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向度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杰 卜彤 编辑:闵美颖 2010-05-07 15:35:10
时刻新闻
—分享—

  社会主义社会在否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过程成长起来,由此,批判封建主义和批判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革命,但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将和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对立共存,由此,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批判吸取资本主义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向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是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概念,指的是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来界定社会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在解释社会的结构和性质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社会的界定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从生产力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从经济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原始经济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从技术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石器社会、铜器社会、铁器社会等。核心价值指的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表明在一个共同体中,某些事物对人们具有的有用价值的普遍性。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往往是在国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它对于维护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定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或者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的就是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提出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要就是为了加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调节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冲突,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本文研究的是,当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和意义时,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我们认为,为了避免抽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研究它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指向和现实指向。我们将其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和现实向度问题。我们期待,本文的研究将为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和意义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的历史向度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封建主义社会的否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形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否定中产生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是对封建专制的沙皇王朝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否定,新中国的产生,是对中国国民党统治和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否定。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具有新军阀的特质,而新军阀不过是封建割据势力在新时代的变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性质,是和封建主义相联系的,根本上它是一种持有现代枪炮的封建主义,它所改变的只是把佩剑、骑马等武器装备,改变为飞机大炮而已,而两者相似的地方是,都对占领他人的领土怀抱野心。以扩大版图为扩大自己势力的目标取向,这既是封建主义转化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曾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追求下,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数十个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否定,是社会主义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以领土占领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被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根本上是在对封建主义的否定中产生的,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继续开展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历史上的中国,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曾为维护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提供了合法性,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合法性自然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消失了。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惯性使然,以及经济基础的现实改造是一个延续前人成果的过程,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会残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比如,封建等级特权思想的存在就是突出的一例。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构成了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即权利在一边积累,义务在另一边积累。国家统治阶级因为握有一切权力而占有社会一切权利,而人民则由于处于无权力的地位而没有什么权利。最典型的就是个人或家庭的土地或财产私有权没有法律保护,生产者个人私有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由于生活没有物质资料做保障,生产者的心态形成了一种依附性的人格心理。无财产状态成就了被奴役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被奴役的心理状态又强化了无财产状态的继续。新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国家制度层面改变了旧有的等级秩序,也初步建立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村民委员会、基层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措施的施行,又在社区层面进一步落实了人民权力。“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内涵,一步步在制度建设中得到实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展很快,随着公有经济、非公经济多元经济结构的逐步形成,建立市民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客观现实。前三十年以利益追求为价值取向目标的改革,正转变为建立权利保障体系的新一轮改革。建设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意识形态保障,而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留的清理,则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解决民生问题正在成为建立权利保障体系的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据社会学家统计,2008年和2009年,全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都达到了9万多起,其中三分之二与农民失地、工人下岗、房屋拆迁、劳资纠纷等相关。问题的产生与弱势群体丧失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相关。这其中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弱势群体因其权力缺失而导致了权利缺失。如何把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意志,更彻底地加于落实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人民权力落实之日,则是特权思想退隐之时。

  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必须继续批判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帝国主义是现代版的封建主义。正如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还会残留在社会主义中国一样,变种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也会残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以占领领土为目的的帝国主义今天已很难见到了,但帝国主义的本质,即霸道地侵占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却在经济、文化方面仍然大行其道。简言之,经济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仍然是世界格局中的一种力量,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尊严,对此必须保持批判的立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严重地威胁着他国的文化安全。我国的文化安全,首先是意识形态安全和价值观安全,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时将‘文化’和‘新经济’、‘高科技’并列,极力使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用西方的价值观支配世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接受不平等的条件是不可避免的,牺牲眼前利益以换取长远的发展,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必须对资本主义国家言听计从,甚至把自己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接受不平等的交换和一味顺从是有原则区别的。这一原则界限就是:国际交往中是否影响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批判经济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意识形态保障。

{Ky:PAGE}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的现实向度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封建社会的继承中产生的,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联合对抗”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封建主义社会的继承,这一点过去我们谈得很少,今天谈得也不多。长时期来,一种偏颇的观点影响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能够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白纸论”忽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封建主义社会的继承性,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的水平上进行历史创造活动,而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它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虽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 “白纸论”的问题在于,它把封建主义社会等同于必须彻底否定的过去,这就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割断历史的失误。割断历史则不能认清现实。对于认清“白纸论”的失误,恩格斯对古希腊奴隶制的一段历史评价可以提供借鉴。他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力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成为必要、同样又得到公认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借用恩格斯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封建主义,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学术界的一个并不彻底但十分实用的进步是,已经做到把封建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区分开来了,在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对封建主义社会的继承性,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其显着的表现是,“国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在高等学府招生、授课,并处于是否将其列为一级学科目录中的热议中。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传统是现代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向度。

  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当把批判继承封建主义主流文化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几千年来,中国漫长的封建主义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心灵的关系的观念,由此构筑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世界观,它们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只要民族生命一息尚存,这种民族文化的命脉就会始终存在。“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封建主义、彻底否定传统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任何企图彻底否定过去的做法,都只会收到“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相反效果。在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中,“仁”、“义”、“孝”价值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等,经过批判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衔接起来。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服务人民为荣”,可以和传统的“仁”相联系,“以损人利己为耻”,就可以和传统的“义”相联系,“以诚实守信为荣”,也可以和传统的“孝”联系起来。

  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应当把批判吸取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合理性作为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于16世纪,基本上是和资本主义思想同时宣告于世人的,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是最早表达社会主义思想的着作。因此,当人类历史进入近代,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时,人类也同时开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也许,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源发生的现象,宣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长期并存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特殊阶段的事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弥补,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特征。在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中,为战胜帝国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合作。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世界分裂了。但经过时间的考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发现,为了自身的发展,其实它们谁也离不开谁,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生存于共同的空间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后,逐渐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在弥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中产阶级,并使之成为了社会的中坚。一旦无产阶级结束了贫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自然就延期了。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了与资本主义的距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共同面对恐怖、环境、能源、人口、生态等全球性危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和解,使和平发展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潮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这一事实说明,资本主义主流文化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当批判吸取资本主义主流文化中合理的成分。时代精神的塑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而正是在这一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批判吸取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们的精神要真正具有时代性,就要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丰富自身,这自然包含吸取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合理成分。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等这些概念,是资本主义主流文化中的内容构成,但我们不能把它们看成是资本主义专有的,而是应当在批判吸取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并没有因为它们是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概念,就完全拒绝使用这些概念,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造,批判它们的抽象性,赋予其具体的阶级性,使之成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继承欧洲历史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曾给共产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这里表述的“自由”概念,曾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用来说明资产阶级解放的主流文化概念,但恩格斯并没有因为“自由”这一概念被资本主义所采用后,就放弃了使用,而是将其进行了改造,用之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对于“平等”概念也是如此。恩格斯在解释“平等”概念的历史性指出:“无产阶级提出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反应。······或者它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它从这种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当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拒绝吸取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合理成分,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性,就是不完全的,因为,这等于把社会主义游离于全球化之外。

  (作者系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李杰研究员,云南大学图书馆卜彤副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杰 卜彤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