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柳应华 姜骁军 编辑:闵美颖 2010-04-21 16:49:35
时刻新闻
—分享—

  胡锦涛同志在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时,着重谈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些论述,可以说抓住了是否真正高举和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关键。这使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年马克思逝世以后,列宁是如何向马克思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研读列宁的主要著作,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列宁向马克思学习,主要是借用马克思的宝贵方法。列宁青年时代即开始读马恩著作,从《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如,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抨击了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列宁在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就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时,特别注意马克思得到这一思想所使用的方法,他明确提出,马恩始终把社会看作不断发展的机体,研究这个机体必须客观分析其生产关系,研究其活动和发展规律,这就叫辩证法。列宁把马克思的方法同民粹派的方法加以比较,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民粹派致命一击,使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列宁指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列宁全集》第2版第1卷,第162—164页)

  在列宁以后的著作中,运用马克思的学说和方法来分析俄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变得更加鲜明和突出。后人之所以把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就是因为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宝贵方法,掌握了能真正打开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金钥匙。这是列宁一生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的奠基石。

  列宁向马克思学习请教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完整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典作家的一些观点,孤立地看,革命者可以用,机会主义者也可以用。这正是列宁反对片面地、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缘由。在列宁的著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他大段地引证马恩的著作,把马克思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现的同类问题所作的不同论述加以比较,把马克思作出某一论断所依据的历史条件同眼下时局的历史特点作比较,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作比较。目的是“使读者能够独立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全部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发展”。(同上,第31卷,第5页)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目的。

  最能生动反映列宁这种科学态度的是1907年列宁为马克思、恩格斯等致弗·左尔格等人的书信集俄译本所写的序言。在这本书信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英、美、德等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发展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列宁指出,将这些不同意见加以比较会得到很大的教益。“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典范。看到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调的本领。从工人政党实际的政策和策略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针对不同国家的民族工人运动所处的不同阶段给战斗的无产阶级确定任务的典范。”(同上,第15卷,第197—198页)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还有列宁对孟什维克的批评。孟什维克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引证马克思对英美工人运动的评论为机会主义观点辩护。列宁对这种割裂马克思完整思想的实用主义做法进行了批评,坚定地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恩论述中得到的政治营养不应是其中的个别词句,而应是他们的全部精神。

  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又一显著特点是理论同实践的高度统一。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否定,是列宁的一贯态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在反对修正主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反对教条主义。列宁在批判伯恩施坦时就坦言:“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同上,第4卷,第161页)列宁反对僵化、倡导理论同实际结合,不仅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做得好。其他如考茨基、鲍威尔等人,尽管也学了马克思的辩证法,讲得头头是道,在实践中却成了非辩证论者。列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把理论同实际密切结合,赋予理论以新的活力。他深入实际,亲自调查俄国国情,搜集研究了大量统计资料,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加以分析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和方法,自然就有无可辩驳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列宁非常赞赏马克思、恩格斯讲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观点。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认真研究分析《资本论》问世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实质,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这一结论取代了马恩以前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获胜的论断,划时代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列宁把理论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丰硕成果。

  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列宁也充分表现了理论同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列宁曾试图消灭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实现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但实践证明行不通,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列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果断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既坚持“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社会主义大略,又针对俄国现实,不断调整政策,采用迂回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了他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初级阶段表述的观点: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回顾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发展的理论而给予科学的对待,认为坚持和发展是不可分割、不能对立的统一体。不讲发展的“坚持”,只能导致思想僵化,把活理论变成死教条。不讲坚持的“发展”,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和背弃。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喧嚣声中起而捍卫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已经证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人不是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而是列宁。

  胡锦涛同志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关系时,着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我们党的思想之基、执政之基。同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阔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怎样才算做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呢?胡锦涛同志郑重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有永恒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努力学习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像他那样“借用马克思的宝贵方法”,我们就能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

  (作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柳应华 姜骁军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