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带三化”,就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这是新一届省委班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抢抓机遇,增强湖南经济总体实力,加快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湖南发展现状,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的战略决策。从改革开放至今,湖南在推进工业改革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当前“一化带三化”既存在良好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一、改革开放30年对“一化带三化”的探索
“一化带三化”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才正式提出的,但湖南对此进行的探索,应当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经开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工业体制改革阶段(1979—2000年):工业化的巨大跨越为实施“一化带三化”奠定了基础。“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历来被视为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布局的重大工业项目不多,长期计划经济模式,桎梏了企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1979年开始在国营涟源钢铁厂试点,逐步推进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对500多家国有企业实施兼并、600多家国有企业依法破产,组建了22家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改善工业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管理水平。1980年后用20年时间有步骤、有重点地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实施“结构效益战略”、“支柱产业战略”。特别是“九五”时期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发展电子工业,1996年制定的“振兴湖南工业十年技术改造规划纲要”,有力促进了湖南工业结构优化,培育壮大了一批企业集团、支柱产业和名优产品,提升了湖南工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湖南构建起了除石油天然气采掘业之外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为工业化形成带动作用奠定了基础。1992年,由于工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一产业首次退居二三产业之后,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200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96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1978年的169倍。
2“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三化”战略逐步体现了工业化主导带动功能。进入新世纪,针对湖南工业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现状,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把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全省工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2979亿元,是2000年的308倍,实现利润总额1882亿元,比2000年增长446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全省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五大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297%;随着工业向城市聚集,向工业园区聚集,全省城镇化率达370%,比2000年提高72个百分点,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型小城镇。工业化的对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功能得到逐步体现。
3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2006—2008年):“一化带三化”凸显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2006年5月,春贤书记主持召开全省抢抓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在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次吹响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省第九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一化带三化”的发展思路。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省里成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等制度,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鼓励促进汽车、工程机械、林纸、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及承接产业转移鼓励政策,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建立了科学考评体系,市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加速推进。通过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拉动下,2006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1999年以来三产业虚高的“三二一”结构向“二三一”结构的理性回归,2007年成为改革开放来工业经济发展最快年份和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在“一化带三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工业化的新型特点初步呈现。2007年,全省工业在增加值与效益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减排指标双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7%。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07年,全省有9个市州农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110487万人,同比增长26%,城镇化率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一化带三化”是对湖南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符合湖南省情、切合湖南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实现富民强省的现实需要。
二、“一化带三化”面临的重要机遇
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面临四大难得的历史机遇。
1实施中部崛起的机遇。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将各项措施的落实进行了分工,标志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根据中部崛起战略的部署,国家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确定了“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范围及相关政策。两年来,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批工业项目得到国家核准,铁路、公路、民航机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发展的基础实施得到完善和加强。我省装备制造和信息、软件、动漫、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好,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加强政策研究,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就能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加快富民强省。
2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湖南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多种优势,无论是交通区位、资源禀赋,还是发展空间、人力资源,都是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转移承接地,适合广大投资者投资兴业。当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产业转移。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即发达国家结构调整带动国际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深度转移。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新的“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巨头纷纷到中国建设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这为湖南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带来难得的机遇。目前,到湖南投资兴业的世界500强已达到42家,这充分说明世界产业转移的一种趋势。二是国内产业转移,即国内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纷纷向内地扩散基础产业项目。而湖南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独特区位优势。而且是“9+2”的重要成员,非常有利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长沙市入选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郴州、益阳、岳阳、永州4市被国家批准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04年开展“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以来,湖南承接了一大批沿海的产业转移项目,比如深圳衡阳工业园、永州蓝(山)宁(远)道(县)对外加工贸易走廊等项目发展形势都非常好。随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必将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湖南聚集。
3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国家设立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将对湖南形成长远竞争力、培育核心经济增长极、加快改革开放,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个机遇,一是体现在政策上,国家允许我们先试验,只有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什么政策就配套什么政策。二是体现在两型产业的发展前景上。在2007年9月28日结束的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专家们预测,未来5年中国本土仅节能减排的市场规模就可达到3000亿美元,全世界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0亿美元。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如果湖南能在“两型”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能在这一市场上夺得先声,将取得十分可观效益。
4全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加速推进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也是难得的机遇。从需求方面看,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消费,将带动国内消费的升级换代,蕴藏着巨大商机,必将拉长湖南终端生活消费品这一短腿,极大地促进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看,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为此,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将有力促进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从生产要素看,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家将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物耗,将有效缓解湖南工业发展资源瓶颈制约。加大科技投入,将使我省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三、“一化带三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当前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1宏观形势总体偏紧。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世界粮食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等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潜在风险进一步积累,给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紧缩“地根”、“银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需求,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股市、楼市持续低迷、缩水,对全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将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从我省实际情况看,要素供应比较紧张。今年一度出现煤电油气水土地资金运输等重要生产要素全面紧张的局面,而且有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对“一化带三化”战略的实施长期产生影响。如湖南缺煤、缺电、无油、无气,能源相对缺乏,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对外省资源依赖较大。由于铁道部在新一轮改革中撤销了长铁总公司,湖南铁路管理体制被肢解,协调难度大,难以保证入湘电煤、北方焦煤等重要物资调运畅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市州工业用地储备不足,用地手续繁琐,难以适应招商引资、创业兴业的形势。
2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都在调整发展战略,相继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中部六省GDP都保持了13%以上,规模工业全部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由于受到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和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偏紧等因素叠加影响,虽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仍然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也曾一度出现工业发展增速放缓、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总体排位后移的严峻形势。这充分说明,在当前这种竞相发展、不进则退的局面下,无论哪个地区,稍有懈怠都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坐失发展良机。
3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化带三化”能力的强弱。国际通用评判一个地区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三个结构性指标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低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2007年,湖南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76%、48%(2006年底数据)和4045%,相差甚远。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工业化也有较大差距。2007年湖南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7%。有专家分析,湖南工业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5年,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差10年左右。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的带动能力亟待加强。
4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经多年结构调整,但我省“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经济仍以能源、机械制造、化学、冶金、有色及建材等重化工业为主,全省十大优势产业有七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2007年,重工业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75%,机械、冶金、有色、石化、电力、煤炭和建材等七大重化工产业占全省GDP比重的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92%。近年来,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2007年全省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化工、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44%、682%和956%,后续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全省重化工业产品以笨大黑粗为主,结构比较单一,附加值不高,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对能源、原材料、运输严重依赖,受制因素较多。湖南工业新型化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5城镇化水平滞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表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率往往是超过工业化率的。如美国在1870年工业化率为16%,城市化率高达26%,到1940年其工业化率为303%时,城市化率则为56%。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NP超过300美元后城市化发展都很快,往往都超过工业化率。与全国比较,湖南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39%,湖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438%)、山西(4301%),位居第3位。这说明,过去湖南工业发展没有相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作用有限,湖南经济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带动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缺乏协调,“一化带三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实施“一化带三化”的若干思考
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全省人民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愿望更加强烈。下一步,湖南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这一主题的引领下,切实强化第一推动力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
1突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是湖南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富民强省,只有新型工业化才能担当第一推动力。坚持“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就是要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工业经济成为主导经济,逐步壮大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产业所占的比重;使工业产品成为社会主导产品,逐步提高农业产品的二次以上加工率,提高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度;使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各类经济活动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这种核心地位,应该集中体现在湖南工业三个方面的进位发展上。一是要体现在总量规模的壮大上。就是要从我省工业经济属于后发赶超型的特点出发,通过与兄弟省份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认真求证各产业各行业各地方加速发展的可能性,找准突破口,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迅速壮大全省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实现总量规模的进位发展。二是要体现在发展速度的加快上。就是要充分利用湖南良好的区位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洼地效应,积极打造承接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人才、产业转移的高地,加快发展速度。三是要体现在综合排名的前移上。就是要在实现总量规模壮大、速度加快的同时,十分重视着眼长远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力度,按照新型要求,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努力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以新型理念带动工业化提质升级。以“一化带三化”,首要任务就是要用新型理念促进传统工业的提质升级。一是要借助“两化”。就是借助信息化带动和国际化平台。借助信息化带动,就是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重化工业的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开发进行改造,提高智能化水平,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把传统重化工业做优;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提高工业企业原材料调配、产成品发送效率和精准度,降低流通成本;就是大力发展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高性能计算机、信号接收与处理、动漫和软件开发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信息工业。借助国际化平台,就是要继续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引进来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世界500强,引进世界行业巨头。走出去就是要把战略资源引进来,把终端产品打出去。二是要坚持“两型”。就是要按“两型”要求,在对全省现有产业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启动全省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编制产业规划。就是要针对我省传统重化工业比例偏重,传统重化工业又是我省工业的重要支柱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的现实情况,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两型”要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粗放型重化工业向创新型重化工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两型”化。就是要抢抓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轨道交通、食品、轻纺等传统“两型”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环保设施与环保材料、生物能及核能等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产业。
3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一是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市化提供两大支撑、打造两大“名片”。就是要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市化提供产业支撑,打造“产业名片”;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强大财政税收支持,为城市及其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壮大城市的财力,促进人民群众增收,为新型城市化提供财富支撑,打造“财富名片”。二是要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化提高对新型工业化的承载能力。就是要在对全省地级市的工业发展基础和方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明确各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全省工业产业的区域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专业乡镇,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增强全省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提高我省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加快通乡路网改造力度,根据我省工业布局优化立体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城市、园区和小城镇水、电、路、污水处理、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4形成新型工业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带动,一是要用工业产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劳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效率高、综合效益好、使用安全便利的机械化生产工具、灌溉设备和农药化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抵御病虫害及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是要用工业化理念改变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还必须把新型工业化所必须具备的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理念,引入嫁接到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使农业生产经营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由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要用工业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甘蔗、苎麻、茶叶、柑桔、生猪、淡水产品产量处于全国前列,橘柚、茶叶、桃李、烟叶、棉花、苎麻等农产品以其良好的品质蜚声国内外市场。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9101万吨,居全国第7位。农产品是重要工业原材料,通过精深加工可以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就要提高农产品的二次以上加工度,大力培育发展食品、烟草、生物医药、轻纺等农产品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四是要用工业的发展壮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湖南是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在2000万左右。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岗位,加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化。
作者:谢超英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