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发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作为广阔天地的农村,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舞台、重要舞台。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我市“富民强市”伟大工程更是加速推进,广大农民对此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是享了改革开放的宏福。”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却日渐衰竭,功能退化,阵地渐失,出现了“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农民将此称为“文化返贫”,这与日益发展的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极不相称。
一、活动不活的“聋哑病”
现在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上面闹闹热热,中间时冷时热,农村是只冷不热”。许多乡镇基本上是“三无”状况:一是“电影无影”。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两场电影,即使有些家庭做红白喜事想放场电影表示庆贺,也因生怕引起打架斗殴等麻烦而忍痛放弃;二是“戏曲无音”。农民不花钱就能看到的文艺演出难见踪影,小戏、渔鼓、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表演形式难觅芳踪。有时上级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一年也难见一回,且不能每个乡镇都去,受益面非常有限。有时红白喜事请戏班演出,多是在其农民家庭门口,场地窄,观众少,且演出节目多有黄段,格调低下;三是广播无声。上世纪70年代那种“村村通广播、户户响喇叭”的景象不复存在,过去组织群众开会,只要广播通知即可,现在连村里换届选举这样的大事,乡镇干部要背着票箱串家入户收取选票。2003年4月,有的地方为宣传防治“非典”,想组织村民开会,也是人员难齐,个别人还说“给不给工资”?
二、基础不牢的“软脚病”
现在乡镇领导的精力乃至整个乡镇的精力都用在了经济工作上,这也无可非议,但无暇顾及宣传文化工作,就难以解释了。他们有的一年到头对宣传文化工作不研究、不讨论、不决策,分管的领导也是有职无权,宣传文化工作只有在夹缝中生存。
第一,老的基础设施退化。一无场子。现在乡镇文化站没有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电影队已经没了,电影院拆了、卖了、锁了;业余文艺宣传队难以组建,有的地方最多也只有鼓乐队,且这是完全有偿服务的。二无“店子”。就是没有书店、图书室等,农民要买本种养方面的科普书籍、找点资料或者想了解一些时事政治政策也非常困难。三无“窗子”。农民把报栏比作了解时事科技知识的“窗口”,虽然各村都订了党报党刊,但目前有的村里没有建立阅报栏和阅览室,建了报栏和阅览室的也没有利用好。报刊只在村干部家里堆积,一般农民难以看到。党报党刊的宣传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第二,农民教育阵地弱化。农民教育阵地是开展农民培训的重要场所,如“农函大”、农科教中心、农民夜校等,过去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现在“农函大”、农科教中心已不存在或名存实亡;农民夜校及其扫盲班、文化补习班、理论辅导班、法律学习班等早已无存;各类种养加技术协会、研究会、科研小组已经解散。
第三,新的基础建设淡化。尽管“村村通广播电视”已经实现,但大多数地方的电视只能收看一两个频道;乡镇有线电视虽然开通,但初装费和收视费较高,许多农民不愿意花这种开销,因而农村有线电视入户不多。而地面卫星接收器在农村比较普及,对乡镇有线电视网络形成了冲击。
三、队伍不强的“侏儒病”
——宣传委员“大雁难飞”。乡镇宣传委员是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头雁”。乡镇宣传委员换得频繁,虽然他们年纪轻,学历高,干劲大,信心足。但这只“大雁”也难以领头高飞。他们兼职不少,每一个乡镇宣传委员都身兼3门以上的其它日常工作,如计划生育、驻村等工作,牵涉了主要精力,这些事务成了工作“大头”,而宣传工作成了“搭头”。加之对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定位不清,底子不明,做好工作的难度大,困难多。
——文化队伍步履艰难。现在乡镇文化站有编有人,但有事无钱、有气无言,只是乡镇的一个摆设。从主观上讲,不少文化站长做行政工作艰难,做文化工作困难。大多数文化站只有1名站长,没有“配角”,是“独立将军”,因而就成了乡镇的勤杂人员、“万金油”,哪里缺人,就往哪里塞。有的甚至同工不同酬,文化站长只领其他乡镇人员50%的工资。这样的能力、环境和地位,使文化站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陷入困境。有的文化站一年到头不能组织一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唱不起、跳不起,基层文化事业办不起、活不起,死水一潭。有的人“见异思迁”,做事无甜头,感觉无奔头,工作无劲头。
四、投入不足的“贫血病”
虽然各级政府对宣传文化的投入有预算、有计划,但到下面就难以落实到位,出现了“上面蒸蒸日上,中间勉勉强强,基层基本喝汤”的局面。因为现在大多数乡镇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连保工资保吃饭都困难,捉襟见衬,而宣传文化工作都是花钱的事,因而对其投入很少甚至无钱投入。供血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上世纪90年代初开办的“农函大”,学员大多是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学费每人40元,有的地方乡镇和学员各出一半,有的全由乡镇出,这种教学形式和出资方式颇受农民欢迎。而现在,乡镇因困难不愿出学费,学员个人又不想出学费。经费不足,办班难以为继。某市某区开始几年每年都招收学员近4000名,现在不足300名。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只有贫乏的日子贫乏过。当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时,农民只有“自娱自乐”,那些不健康的、污秽的、腐朽的东西如封建迷信、打牌赌博、偷扒盗窃、宗族派别、吸毒殴斗等蔓延开来。农民“天天想发财,夜夜去打牌,农忙做几天,农闲就乱来”;“不服干部服族头,不信科学信迷信,不建学堂建庙堂”等现象已不是稀奇之事。这样,导致了“三盲”、“五难”:青壮年农民出现了新的文盲、法盲、科盲,文化活动难开展、农业科技难普及、群众观念难转变、农民素质难提高、农村小康难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物质的农村,也是精神的、文化的、健康的农村。上述现象如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因为,富民强市是包括文化富强在内的综合指标,更是包括农村富强、农民富裕在内的重要内容。如果农村经济落后了,农村社会不发展,农村文化不繁荣,那么,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实现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加强领导,做到有人管事,实现由“被动工作”向主动贴近转变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文化的原则不动摇。基层党组织要把宣传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多向党委汇报工作,争取重视;要严格执行党的宣传文化政策,保证对宣传文化工作的足额投入;要加强社会配合,工、青、妇、民兵等群众组织都应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广泛参与,积极投身于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中去。
六、建设队伍,做到有人干事,实现由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
一要稳定队伍。农村宣传文化单位是“清水衙门”,却担负着引领农村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重任。对这支队伍,地方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好“四关”:工作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照、政治上关怀,全面落实各项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四不”:思想不退步、组织不涣散、工作不松懈、活动不间断。二要提高队伍。通过教育培训、竞聘上岗、劳效挂钩、规范管理的手段,使这支队伍尽可能成为既会做行政工作,又懂宣传文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又要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功底。三要建立队伍。农村文化,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本地文化、人才状况,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回乡知青和文艺积极分子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组建基层文化网络,如业余宣传队、书画室、阅览室、球队等。
七、发展经济,做到有钱办事,实现投资由“单一性”向“集中型”转变
农村要让一切社会财源滚滚涌流,发展经济、壮大财政、增强实力、促进发展,确保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加大投入,奠定农村宣传文化事业的坚实基础。同时,还要建立宣传文化产业开发机制,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让产业投入事业,事业反哺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在有限的财力下,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抓好一批农村宣传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实施乡镇“五个一工程”,即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图书室、一个业余剧团、一个电影队;二是办好“三校一中心”,即办好农函大、农民夜校、文明村民学校、农科教中心;三是实施电影放映工程和报栏工程。
八、创新形式,做到有能成事,实现由“老套路”向“新模式”转变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是活动渗透法。结合农时农事、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抓好和繁荣村镇文化、圩场文化、喜庆文化、屋场文化等,构筑健康文明的乡土文化和节日文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卡拉OK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各类球赛等活动,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和现代文化,使农民在愉悦中接受新思想。二是农技教学法。利用各种阵地和手段,大力发展农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适时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和实用致富技术,现场辅导,及时教学,使农民联系生产学到新知识。三是创建吸引法。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和评选“十佳农户”等方式,正确引导农民文明守信、勤劳致富,把农民吸引到创先争优奔小康上来,形成比学习、比致富、比守法、比贡献的氛围。四是信息传播法。根据各地资源、交通等特点,组织专人广集市场经济信息,进行筛选,利用黑板报、村头会、印发小资料等形式,把各类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中去。同时,还要组织专人跑市场、跑流通、跑订单,建立一支通江达海的产业营销队伍。五是重点培养法。挑选一批思想活跃、文化功底扎实、善学习、肯钻研又具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通过送出去培训,走回来带路,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致富的带头人、群众的领头雁,为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作者:袁忠民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