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经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但是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开放型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十七大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浓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及其政策选择、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开放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开放型经济的初始阶段。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开放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开放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政府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开放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与也突显了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初级性。
(表1 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外贸政策进程表 )
11979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决定扩大地方与企业外贸权限。
2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
3198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转《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见报告》确立进出口代理制可成为外贸经营基本方式,要逐步推广。
41988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全面实行出口退税制。
5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义务。
61992年3月,我国开始实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
71993年11月,《关于赋予商业、物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试点意见的通知》出台。
81993年4月,出台《关于赋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进出口权暂行办法》。
91994年,《一般商品进口配额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三类进口商品实行配额管理。
101994年,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我国经贸经营支持体系的主要力量。
111997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DG13mm
122001年,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授予有关行业协会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有关职能及委托有关工作的措施》。
132004年7月,新《外贸法》颁布,制定了具体的贸易救济法规。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2期《论新特征的外贸发展战略》等整理
2出口贸易量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是天壤之别,出口量的迅猛扩张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这个时期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属于增长性逆差阶段,而且对外贸易也尚处于粗放性的初级阶段。一是出口产品结构水平低。从图1来看,1980年以来,虽然中国出口产品由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但历经十多年后,1992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仍占201%,且工业制成品也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极少。二是出口产品流向地过于集中,这个时期主要与东亚诸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出口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控制或影响明显。
3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由表2可以看出,1979年中国利用外资仅42亿美元,1981-1985年年均仅20多亿美元,1992年时也只有192.01亿美元,是1979年的4.5倍,年均增长11.5%。虽增长速度不算慢的,但基础弱,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徘徊阶段,相对于以后来看,这一阶段每年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很小的,且利用外资的类型也比较单一,198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只能以借贷方式吸引外资,这种方式利用外资我国要承担的外债风险大,原因在于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限制,国外也缺少对中国开放的了解和信任。但很明显当时中国引资的质量是相当低的。1989年后外商直接投资才逐渐增多,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才慢慢涌进中国。
4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开放伊始到1992年,中国对外投资处于探索阶段,这期间共兴办海外企业148家,累计对外投资106亿美元,相对庞大的利用外资量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实现了从无到有。投资主体开始主要是一些经贸所和部分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组成经贸公司,后来一些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也逐步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逐步扩大到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工程开发等领域。
5金融国际化局部试点展开。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开放发展要求,我国金融业首先在深圳市试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和海南省。这个时期开放有明显的地域限制,且业务开通范围较窄,仅个别试点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更少,范围仅在香港与美国等。金融国际化程度低也影响了我国外贸结算,如与非洲难做生意就是此故。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初级性非常明显。
{Ky:PAGE}
二、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一般阶段(1992—2001年)
经济开放发展的一般发展阶段是指一国在具备一定数量出口企业的前提下,开始实施由“量的扩张”转向“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更好地利用外资和技术积极实施“走出去”,从而使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产生质的飞跃的阶段。
1国家开放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调整成为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动因。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束了1992年前一段时间相对徘徊前进的局面,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转变”,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开放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和政策基础。从表1看,有关倾向于出口导向的制度和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开始重视出台有关出口质量的政策。1993年以来连续多次降低关税,到2000年我国关税降到15%,减少非关税方向,采取了与世界各国同轨非关税壁垒代替高关税保护政策。在汇率方面。我国改变了汇率高估的局面,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期间由强调地理区位的开放转移到了对体制的改革,理论和政策上逐步成熟,也成为中国经济开放发展进入一般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出口贸易突出“以质取胜”。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1年间我国外贸易额在绝对量上比1992年前有了明显的增加。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出口额的排名由1992年的第11位上升到了第6位,2001年出口额比1992年增加了2倍,出口依存度由1992年的175%达到了2001年的218%,而且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外贸出口依存度呈上升趋势,出口创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弥补了内需不足的缺口,成为这几年经济增长平均达97%的重要推进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彻底向逆差告别,呈现单边的增长性顺差,这期间年均顺差185亿美元。从出口结构上看,1992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为主,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01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809%,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由1992年的23%上升到了2001年的42%,高新技术产品由1992年的5%增加到2001年的17%。出口商品的结构和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3吸引外资集约化发展方向渐显。从表2上看,1992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年增长量有了大幅增加,2001年利用外资达到4967亿美元,是1992的12倍。这期间从1994年到2001年中连续7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而且外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越来越高,2001年占中国出口额的50%。而1992年以前只占12%。中国利用外资在这期间基本上呈现了一个较大基数上稳定增长的局面,这种稳定性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日渐成熟。此外,利用外资方式也开始由粗放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即由过去多数外资投资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制造企业,转移到了在引导外资投向生产型项目的同时,又有计划地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1997年以后,国家政策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转变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同等的竞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用外资不再是以粗放式引资为主,而是进入了讲求质量效益的新的阶段。这在这期间利用外资的实践中反映了出来,从表2上看,我国在1997年利用外资最高峰值后,到2001年间有一段时间的下滑调整期,其中就蕴含着以质择资的影响。
4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根据表2统计,1993-2001年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306亿美元,且总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年达到708亿美元,是1992年195亿美元的36倍,累计批准成立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共计6,610家。可以说,相对于前一阶段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其起步晚、政策的不健全、企业对外竞争力弱等原因,相对中国利用外资来说显得微乎其微,而且投资也主要限于初级加工制造、资源开发等领域,投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亚洲等地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地。
5金融国际化发展明显。1992年以后,我国金融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取消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置代表处、外国银行分行、合资及独资银行、外国独资及中外合资财务分行。外国金融机构和业务基本覆盖了所有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截止2001年底,共有19个地区和国家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建立了190家营业机构,其中31家外资银行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资产达440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资本金额30亿美元。外资银行在外汇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分别达到20%和30%的市场份额。但外国证券机构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不能设立分公司。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积极走向国际市场,遍布欧洲、美洲各地,如中国银行就设立了560家海外机构,同时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可以看出,相对前一阶段来说,中国在这一阶段金融国际化方面有了明显发展。
三、中国经济开放发展开始进入高级阶段(2002-至今)
所谓经济开放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一国出口导向产业中以科技为主导,并且能够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使本国经济能够自主进入世界经济并居主导地位的阶段。从我国经济开放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看,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发展已经步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来说更加高级的发展阶段。
1加入WTO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开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于2001年底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崭新阶段。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贸易运行机制接轨。过去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开放转变为全面的全方位的开放。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的战略和重点也因之转变,依靠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企业的共同追求,出口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中国企业决战世界市场的选择。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在世贸组织许可的范围内极力保护和鼓励出口,并对出口产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出口退税制度,规范出口市场次序和完善外贸管理体系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开放发展。
2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表2看,2002年中国GDP突破100,000亿元大关,中国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3,000亿美元大关。2003年与2004年的增长额都突破1,000亿美元,2005年增加了2,000亿美元,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更是达到12180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贸易对外依存度也由2002年的247%上升到34%,突破世界正常外贸依存度4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年均达469亿美元,2005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7年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且出口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出总出口额的50%,2003年与2004年资本密集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14%、533%,而2002年以前平均仅占30%。科技产品出口由2002的21%增加到2005年的30%。工业制成品和科技产品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还可进一步提高。
3引进外资规模巨大且平稳发展。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跃居世界首位,此后逐年稳定增长,2007年为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利用外资的方式与质量都有较大改变与提高。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与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意向显著增长,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设立总部与研发中心,且外资投向多为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产业等。
4中国企业“走出去”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对中国企业外直接投资为983亿美元,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6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年均增长达25%以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层次和水平均有所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设立生产线并参与外国企业的并购,远大集团在美国设立生产线,海尔等企业的大型产品进入欧洲主要市场并设立分部,TCL集团出资820万欧元并购德国著名家电品牌耐德等。说明这一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了重大发展。
5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1年以来中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承诺,继续加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继2001年之后,中央又对外资银行开放了多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2004年在我国62家外资银行开设的204个营业机构中,有105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总额也达到13187亿美元。另外,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在2002年以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2002年11月8日中国银行和中国证券会联合公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了实质性阶段。
作者:卿定文 曾满林 羊朝辉 王云华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