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后发展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者:周德刚 编辑:闵美颖 2008-12-24 11:55:36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后发展山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


1农民增收难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后发展山区农民增收所遇到的困难相当突出。一是人均可用耕地少。就拿我们沅陵县来说,沅陵是一个“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大县,全县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241平方公里,占73%,水面面积1765平方公里,占3%,稻田面积4199万亩,占47%;总人口65万,其中农村人口527万,农村劳动力2947万人,人均拥有耕地0646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田土资源贫乏及综合利用效率低是导致我县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客观现实。二是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或根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非涝即旱,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制约农业生产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沅陵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民收入近90%来自农业,但农业生产结构却非常单一,种植业仍以粮食生产为主,勉强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加家禽,而且都是粗放经营、分户经营,缺乏科技含量,没有规模。产业结构单一、方式落后致使农业生产停留在原始的自给自足阶段。没有加工,没有市场,土地利用率低,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劳动力资源过量闲置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
2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
后发展山区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房屋横七竖八、道路弯曲坑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现象。我县位于雪峰山和武陵山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缓冲丘陵区,境内山峦重叠,溪河纵横,广大农民多分散居住在大山之中或溪河两岸,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公共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而且很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改善难。如水、电、路、信、汛、邮、视等由于投资大、回报率低、周期长,尽管中央政策好,但毕竟“僧多粥少”,而且农民自筹配套很难,开发商、投资者也大多望而生畏。二是农田改造难。全县低产田比重大,有近1773万亩,占总量的422%,这类田或光照不足、或水源有限、或地下冷浸水位高不利作物生长,低改成本高、不划算。三是山地开发难。全县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山地开发成本高,难度大。
3农民素质提高难
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自身观念转变难。满足于有田土承包权、使用权,不思如何在提高所承包的田土、山林、溪河的综合开发效益上下功夫;满足于“仓里有谷,炕上有肉”和“养猪为过年、养鸡找点零花钱”的自给自足现状,不思如何在生产经营上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惠农政策实施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甚至不仅自己不积极开发,还不愿出让承包权,导致大量田土、山林、山地资源闲置,甚至撂荒。二是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提高难。一方面,在义务教育上,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据统计,2006年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占58%,初中占38%,高中及职高以上仅占4%;全县仅有一所只有1500人容量的职业中学,且不是完全专业化,致使43%的青少年在初中或高小后无法接受再教育或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上,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虽有牵头组织体系,有10家培训机构,但组织体系没有行使组织实施培训,编制培训规划,确立培训方式、方向及课题、专业的绝对权威,各培训机构则各自为阵,甚至抢、挖生源,培训内容很难服从服务于县内特色产业,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农村基层为农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难以确保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生产实践指导到位的重要成因。三是农村服务机构运行难。除教育外,目前,农村就医难、文化体育工作滞后以及直接涉农服务机构逐渐弱化也都是农民素质难提高的主要障碍。就医难严重影响农民有病可医,甚至小病要进县城;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滞后或活动开展不正常,欠健康,农民体育运动开展无人问津,严重影响农民身心健康。

二、后发展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难点和问题,后发展山区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服务相结合。
1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
全面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必须立足实际,转化劣势,突出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大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后发展山区实际积极构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机制,扎实抓好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保安、主干渠升级改造,提高抗旱、排涝标准;继续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建设高产农田示范区,逐年提高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要完善土地承包政策。逐步探索农民对资源的享有权与对国家的责任相一致的矛盾解决办法,使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加速土地等资源向大户、能人及龙头企业的转移,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益。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围绕种养和加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要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逐步使农业机械化作业面达到65%,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二是要着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大力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发展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农业和环保型农业发展。坚持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增肥地力,实行科学的耕作方式,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速再生能源推广,加速生态公益建、管、改综合配套步伐,强化对土地、水、林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75%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是要着力深化农村政策改革。后发展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落实好党的惠农扶农政策,创新“三农”服务体系,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制度改革,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引导土地等产权制度改革,加速林权制度、水管制度改革,扩大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要着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改进农业生产融资难题,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政策性无偿投入引导、有偿周转助推、贴息扶持融资渠道,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2要用城镇化的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加快文明村镇建设,要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应用到村镇建设之中,以城镇集聚力整合资源,放大效益,推进村镇建设科学合理、健康有序、整体推进。一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将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龙头,科学制定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要加强对村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规划指导,本着立足实际、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按照“提质、简练、实用、安全、特色”的要求,尽量多地设计一些符合农民生活习惯、深受群众欢迎的住宅样式,供农民选择。同时,要抓好试点示范,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二要强化整治,优化环境。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村庄治理机制。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优化企业环境支持村庄整治,发挥强势企业的投资拉动作用,加速村庄面貌改善。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宣传发动、有序引导,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环境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利害关系,牢固树立起“建设卫生家园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从根本上治理房屋乱建、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现象。三要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着力抓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要抓好各项投入资源的整合统筹,充分发挥好交通、通讯、通信、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能源、人饮工程等国投、地扶、民参与项目建设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作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
3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切实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要狠抓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发展的基础在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校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队伍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二要狠抓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重大病症医疗救助制度,认真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广泛宣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带来的实惠,提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村卫生室“民办民管”为“村办村管”,统一配置适应农民看病要求的医疗卫生设施,引导专业技能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到村行医,规范看病收费和药品价格标准,建立健全农村医生上门就诊制度,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乡),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要狠抓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要以乡镇文化站、村卫生室为阵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让村民有地方读书看报、有地方看戏、有地方参加文体活动。要以山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素材,精心编排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农民文艺活动及体育活动,推进送文化下乡。在内容上,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和传统陋习,根治“黄、赌、毒”,让文明新风在农村蔚然成风。
4要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群众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抓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专项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切实抓好农民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少什么,培训什么;什么有效,培训什么”的原则,重点抓好农民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要依靠各级培训力量,开展宣传教育、职业教育、阵地教育、骨干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质教育,培养学习型、技能型、守法型、创新型、文明型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带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其次要抓劳力转移,发挥富余劳动力的创收能力。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更是如何使广大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全新课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有效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农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二、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物流中心、中介服务、规模产业基地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呐能力,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并成为职业化农业工人。再次要抓保障服务,改善农民务工环境。进一步完善订单培训、维权、信息反馈等配套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规模、层次和效益。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低保”制度,解决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后发展山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围绕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规划先行,逐步实施。缺少了规划,投资了也不起作用或效益甚微,农村投资浪费现象已在各地出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有认识和思路的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各部门的投资缺乏统筹,各方投资各行其事,没有统一在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盘子里考虑怎样实施各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贫困山区,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立几个项,办几件事。要从规划上坚持“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富规划”就是强调规划起点要高,有前瞻性和严肃性,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照搬照抄,不照葫芦画瓢,不能一刀切。“穷实施”是指落实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分阶段实施,不犯急性病。
2要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出路在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针对我县县情,我们必须走“资源为本、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之路,唱好“山歌”,走活“水路”,以670万亩宜林山地、33万亩淡水水面等可再生资源为依托,切实抓好茶叶、工业原料林、板栗、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生产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坚持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使公益林地充分发挥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通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发性保护公益林以及与产业基地相连接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要突出提高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
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希望,也是农村人口生存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和思想观念转变、升华的基础,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保障。因此,必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等社会公益事业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整合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逐步建立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改善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农村保险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群众防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建立适应山区农民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推广覆盖体系,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农民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倡导婚育新风进农家,树立全新生育观,提高人口质量。
4要突出农民主体,加强村支两委建设
农村村级党支部、村(居)委会处在农村各项事业具体实施的最前沿,是实现农民主体作用最直接的参与者、实践者、指挥者。因此,村支两委建设历史性地成了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村级党组织,尤其是要选准、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村支书既要政策观念强,党性觉悟高,大公无私,又要善于开拓进取,还要能够以身作则,带头致富。其次,要在党的领导下规划村民自治,按照公正、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配优村(居)委会,使其成为组织信任、群众信服、善于管理村务、依法实现村民自治的实际带头人。同时,要规范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及村规民约,用法律约束、民约规范等方式,规范农民行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作者:周德刚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