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分析

作者:陈乐一 向爱保 编辑:闵美颖 2008-12-24 13:26:58
时刻新闻
—分享—

一、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的编制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1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的编制
编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所涉及的经济变量有两个:各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其中实际增长率的数据可由《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因此编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的关键在于这一时期内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
 估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常用方法有菲利普斯曲线法、生产函数法和HP滤波法等。利用HP滤波法,结合各年度GDP(为消除价格影响,采用的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对改革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间接估算(间接估算是指先估算潜在产出,再根据潜在产出估计值计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果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估算得出。
估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后,结合我国各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根据经济增长稳定指数计算式进行计算,可得改革以来的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结果见表2(由计算式直接计算出的指数称为初始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简称初始稳定指数;将初始稳定指数5项移动平均后即得最终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简称最终稳定指数)。图1绘制了改革以来我国最终稳定指数变化曲线,以便于直观。
2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变动较大,从1981年的79.9上升到2004年的90.9。这一特征体现在经济运行上,就是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显著增强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明显提高。结合经济增长稳定指数变动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演变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87年,最终经济增长稳定指数基本保持在75左右的水平,表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好。从经济的实际增长过程来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在总体运行良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年份的较大波动。如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5.2%,增长速度偏低。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2%,经济增长又过快。第二阶段是1988--1994年,最终经济增长稳定指数回落到平均68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还低于60,表明这一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有所下降。从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看,该时期内我国经济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如1989和1990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长率仅为4.1%和3.8%,时隔一年后的1992年和1993年,GDP增长率都较大幅度超过该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达14%以上,其后果是从1993年起的连续3年内,我国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14.7%,124.1%,117.1%)。第三阶段是1995年起的最近十余年,最终经济增长稳定指数基本保持在接近或超过90的水平,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强,经济增长质量高,而同时期我国经济适度高位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物价基本稳定的客观事实也很好地给予了验证。以上分析表明,尽管经历过一些曲折,但是总体而言,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已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也明显提高。此外,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出,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的变动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说明由本文所构建的经济增长稳定指数作为经济增长稳定程度的测度指标是科学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最近十余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好,但是初始稳定指数在2005年已出现回落,2006年下降幅度更大。与之相应,2005年我国已经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进入2006年,随着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和物价水平上涨,经济过热的势头更加明显。因此,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长稳定指数的变动,准确而及时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
二、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本文认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它们使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及其变动趋势至关重要。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考察,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进行描绘,并就如何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得出一些政策性结论。
1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稳定性
从需求来看,由于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因此经济波动实际上是各大需求自身波动的综合结果。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波动程度不同,其结果是,如果自身波动程度较小者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则总需求的波动就相对较小,从而经济增长稳定性就较强。如果自身波动程度较大者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也较大,则总需求的波动就会相对较大,从而经济增长稳定性就较低。因此,需求结构的改变会引起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
在各大需求中,一般认为消费的波动程度会较小。按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观点,平均消费倾向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经济高涨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也会出现增长,但是由于平均消费倾向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小于经济的增长幅度。经济衰退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也会出现下降。同样由于平均消费倾向随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而递增,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小于GDP的下降幅度。因此,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消费的波动程度要小于经济的波动程度。按照加速原理,在资本一产出比率一定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投资量取决于产量的变化,不仅如此,产量的增减还必定引致投资更大幅度的增减或者说加速度增减,也就是说,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投资的波动程度要大于经济的波动程度。所以,消费波动一般会小于投资波动。净出口的波动,除受本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外,还主要受到汇率和本国进出口政策变动以及其它国家经济波动和进出口政策变动的影响。因此,净出口的波动一般较大。
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以来我国消费的波动确实小于投资的波动,而净出口的波动最大,因此需求结构中我国消费需求比重减少、投资与净出口比重过大会导致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稳定性
从供给来看,经济波动实际上是三次产业自身波动的综合结果。由于各次产业的波动程度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就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自身波动程度的相对大小,一般认为,第二产业的波动程度要大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波动程度。但是,通过计算各次产业的波动系数,本文发现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自身波动程度的总体情况是,第一产业的波动程度最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波动程度相对较小(参见表3),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的减小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也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程度的提高。
3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稳定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及其变化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由于其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在不同所有制主体中,国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较大,私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较小。从企业内部来看,国有制企业的职工个人,往往缺乏监督国有制企业提高效率的直接激励。而对于国有制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企业经理来说,企业规模又是其社会地位和个人经济收入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具有尽可能扩大企业规模的激励。再加上投资责任不明确、企业所面临的“软约束”等原因,使得国有制企业具有较强烈的扩张欲望。从企业外部来看,作为国有制企业所有者代表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地方经济的增长来出政绩,往往热衷于工业立市和外延式经济扩张,其结果是造成国有制企业的投资规模容易出现过快增长,最终导致经济过热。一旦出现经济过热,国家的宏观调控又会通过信贷、土地、财政拨款、指导性或者指令性计划等途径对国有制企业的投资活动“急刹车”,再加上资源供给“瓶颈”的制约,国有制企业的投资规模就会出现急剧的收缩,从而导致国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大幅波动。而私有制企业由于主要受市场约束,具有明确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因而其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相对较小。
由于国有制企业与私有制企业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所有制结构变化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实际上,由下文分析可知,改革以来,正是非国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作用的稳步上升,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通过前述分析,本文得出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结论,接下来将结合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1模型、变量与数据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这里的实证研究选择了以下四个变量:
(1)最终稳定指数Y,代表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大小。由于经过5项移动平均处理,
导致整个实证检验的时间跨度是1981—2004年。
(2)消费率X1,代表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
(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代表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
(4)国有制经济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X3,代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假设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并设定回归模型如式(1):
需要说明的是:(1)由于消费率+投资率+政府购买率+净出口率=1,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之和为1,以及模型中常数项C的存在,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模型中只引入了消费率X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以及国有制经济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X3共三个解释变量;(2)由于固定投资的变动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故选择用国有制经济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代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小结
借助于所构建的经济增长稳定指数,本文分析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分析均已表明,我国经济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都存在显著影响,特别是其中需求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共同决定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讲,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国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作用的稳步上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提高,而需求结构方面消费率持续下降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来说是不利因素。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已明显提高,但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以上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应着力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方向、力度以及成功与否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陈乐一 向爱保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