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欠发达地区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对双清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 斌 编辑:闵美颖 2008-12-24 13:51:00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欠发达地区城郊区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欠发达地区城郊区作为城乡结合部,城乡层次分明,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基础差,底子薄,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什么样的路子建设新农村?近日,带着如何建设新农村问题,笔者到寒梅、洋溪、江口、白马村、长城水泥集团、建民集团等城郊农村、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乡村干部、农民和企业的意见。发现由于经济基础、区位特点、投资体制、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城郊区建设新农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凸显。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双清区位于资江以南、邵水以东,辖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3万人,农村人口8.6万,有63个村(场),耕地7.38万亩,以城带乡、城乡结合是其显著特点。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区新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1农村公益设施有新的进步
目前,全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体系日臻完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能源建设发展迅速,农村沼气池达到1332口,“五改”到位率达80%,人畜饮水工程达到95处,农村饮水质量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2.9%。
2农村产业发展有新的特色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专业村,如无公害蔬菜种植村白马村、生猪养殖村胜利村、特种水产养殖村江口村等都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3城郊农民收入有新的提高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部分近郊农民收入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标准,可谓“藏富于民”。
作为以城带乡的城郊区,我区理当率先建设好新农村,但是,在发展速度与档次上远远不及长沙、湘潭等发达地区城郊区;虽然区位优势比县强,但是在道路、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上甚至比不上部分县,形成典型的“灯下黑”格局。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偏低,如农村水利设施“体弱多病”,村道基本上还是坑坑洼洼的毛马路,村道硬化率不到20%,自来水入户率也只有15%,有线电视、电脑、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入户率则更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城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农村经营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初级水平。三是村容村貌普遍较差。城郊农村人居环境较以前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比过去污染更加严重,与城市化建设很不协调。四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全区68个行政村中,约三分之一的村集体依靠征地补偿费的积累正常运转;约三分之一的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水库、骨干山塘、林场和房屋等租赁承包费,勉强支撑;约三分之一的村集体基本无经济收入,主要靠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难以为继,村集体投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根源分析


从行政区划上来讲,双清区属于城区,是全市老工业聚集区,但是辖区工业企业不发达,经济总量小,况且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区,城市范围小,全区80%以上的区域是农村,近40%的人口是农民,丘陵、山地、库区等地型囊括无遗,这种城乡并存的城郊区建设新农村有着“天然”的弱性。
1城郊区争取国家支持有一定难度
由于城郊区农业农村总体规模小,缺乏示范效应,国家在转移支付和农业项目投资政策上都加大了对县级倾斜力度。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等为例,国家逐渐实行“省管县”的模式,将重点项目都设在县里,有的资金直接拨付到县,使县级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源源不断,城郊区“可望不可及”;与此同时,市级财政投入以及农业项目建设的重心也放在县里,城郊区只能“望梅止渴”。城郊区在争取新农村项目资金支持上与县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每年争取的项目资金都是“毛毛雨”。

{Ky:PAGE} 
2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力量有限由于市区财政在财政税收分配体制上存在很大的依附关系,区财政还属于吃饭财政。建设新农村,“上”没有太多的投入,“下”不能增加农民负担,仅靠有限的区财政显然“有心无力”,往往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首尾难顾”,难以为农村硬件设施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即使区财政支持新农村预算资金每年有所增加,但也是“杯水车薪”。
3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带动力不强
目前,全区工业发展基本上仍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化链条短,工业化率低,比较效益不高,对农业的支持力不强,同时,城市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功能发育不完善,缺乏扩张力与容量,也不能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宽松的就业空间,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城郊区新农村建设,除了要依靠国家政策的调整获得更多的扶持外,应牢固树立“城乡并举,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施差异战略,在用好财政资金、整合涉农支农项目资金时,尤其要做活“借”字文章,借助财政资金以外的力量如城市化、园区、企业、金融、农民等力量,因地制宜,多束并发,借力使力,扬长避短,弥合体制与财政支农的“先天”不足,确保欠发达地区落后城郊区新农村顺利建设。
1善借扩城之力——利用城市建设向城郊农村纵深挺进机遇,把新农村建设与扩城建设结合起来,力求更大程度地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要坚持城郊新农村规划与扩城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从规划上保障城乡联动发展,新农村与城市化并行、整体协调。二是要坚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扩城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城郊农村改造与扩城项目建设相结合。
2善借园区之力——利用园区的“裙带关系”,发挥园区产业、信息、资金、管理等资源优势辐射、拉动周边新农村建设
目前欠发达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建起了不同类型的园区如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新科技园、物流中心等,这些园区聚集着众多的规模企业,汇聚了密集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及新技术、新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当主动与园区建设对接,围绕园区建设承接园区所需要的服务功能,建成园区的配件加工专业村、原料生产基地、生活服务区、休闲娱乐场所、新技术与新品种推广实验示范园等等。
3善借企业之力——广泛推行“村企互动”、“村企共建”模式,构建“一帮一”的结对格局,力促新农村建设
“村企互动”(村企共建)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及配套产业、农村服务业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其所在村、基地所在村或联系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以企带村、以村强企、村企共赢”的目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实施“村企互动(村企共建)”模式能够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向流动。
4善借金融之力——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引进“外援”,解决欠发达地区城郊区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瓶颈”制约问题
要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贷“菜单”如“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等。要引导国土、工商、房管、公证等部门更多地为城郊区农民服务,在贷款抵押产权确认、转让、处置过程中,为农户贷款提供便利。要设立支农信贷风险补贴基金。在农户贷款遇到不可抗力风险时,地方政府要拿出“三农”贷款专项资金予以适当补贴,降低银行支农资金风险,以刺激农村金融机构变“业务收缩”为“业务扩张”。要加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德教育,开展信用村(户)评选活动,形成“银农”信贷良性循环局面。要加快发展、规范民间金融机构——民间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使农村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5善借农民之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自身潜力,聚集农民的人力、财力和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着力倡导新农村理念。二是组建村民理事会。三是在建设内容上,要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又最能得实惠的问题入手,从无需太大投入、力所能及且立竿见影的小事干起如清垃圾、建沼气、庭院绿化等,通过“一事一议”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己出钱出物、投工投劳,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

作者:李 斌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