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本领。
当前,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一些地方培训课程千篇一律,出现了“预制菜”现象,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墨守成规。在这种“一锅煮”“大杂烩”的培养模式下,既无法满足干部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的需求。如何为党员干部量身定制“营养餐”,需摒弃“预制”思维,实现培训供给与干部需求相匹配,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准把脉,“菜单”点餐
“预制菜”式的培训,表面上看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产物,实则暴露了思维惰性与创新乏力,从而导致培训供需错位。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广,参与的党员数量多、层级不同、类别不一,这种回锅“过夜菜”、加热“预制菜”的培训方式,忽视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干部的差异化需求,将教育培训变成了机械的知识输送,只会让人“食之无味”,难以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变“端菜”为“点餐”,深入了解和把握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训前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岗位分析、能力测评等多种方式,精准识别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在理论武装、党性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短板等方面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要结合党员干部“口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不同类型干部量身定制“专属课程”,实现干部“点单”、党校“配菜”、组织“买单”的良性互动,让党校培训内容贴近干部思想实际和工作需求,避免“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同质化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创新模式,“灶火”烹鲜
再好的“食材”也需要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成为佳肴。面对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新特点和新期待,如果党校教育培训方式依旧是“你讲我听”“念念文件”“划划重点”这种单向灌输的“老灶台”模式,会让精心准备的“食材”失去原有的“鲜味”,难以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主动性。
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干部从“坐着听”变为“主动学”,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

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双灶台”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系列精品网课、直播课堂,满足干部个性化、碎片化学习需求,并组织实地研学、一线教学,把课堂搬到项目建设现场、乡村振兴一线,让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理论的实践伟力,真正让培训内容“活”起来、培训效果“实”起来。
注重发挥干部的主体作用,鼓励干部之间开展互动研讨、经验分享,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培训过程成为思想碰撞、能力提升的过程,让干部在“热气腾腾”的教学互动中汲取养分、增长才干。
整合资源,“营养”配餐
资源是党校办学的基础,优质的培训资源如同丰富的“食材储备”,决定了“营养餐”的品质与效果。当前,干部培训需求日益多元、标准不断提高,而部分党校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限,优质师资、特色课程、实践基地等资源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导致培训内容的“营养成分”单一,难以满足干部全方位成长的需求。

打破地域、部门、系统的壁垒,统筹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系统梳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地方发展实践案例、典型经验做法等,分类建立课程资源库、案例资源库、师资资源库,探索跨区域、跨层级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质课程和师资力量下沉,实现优质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调配。
构建“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多元化师资库,既深耕校内“主力军”,也放眼校外“智囊团”,加强与党政部门加强联系,邀请领导干部到党校授课,分享工作经验和政策解读,积极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基层干部等担任特聘教师,将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最鲜活的实践案例引入课堂,确保为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干部提供搭配合理、均衡全面的“营养套餐”。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星宇
编辑:黄瑞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