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辛小湘丨读懂5.2%背后的中国经济韧性
2025-10-23 16:08:04 字号:

辛小湘丨读懂5.2%背后的中国经济韧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5年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为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这一数据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在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下,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在全球经济增速预计放缓至3.2%左右的背景下,中国5.2%的增长殊为不易。

在笔者看来,正确认识这5.2%的增长,可以从“稳”“进”“韧”三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从“稳”的底色来看,前三季度经济增量达到39679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9月末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一系列宏观指标展现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盘;

其次,从“进”的态势看,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超 29%……新质生产力正在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再次,从“韧”的特质看,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2025年前7月,我国仍成为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在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增长背后,面临的挑战难题也不容忽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个别国家滥施关税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世贸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0.2%,外需收缩压力明显;从国内发展来看,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供强需弱特征较明显,内需特别是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物价持续低迷……这些挑战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既考验应对智慧,也倒逼改革深化。

图片

在挑战背后,我们也应看到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在消费市场扩容方面,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美元以上,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过50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体量稳步扩大,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更加巩固,消费升级的浪潮将持续释放内需活力;

在基础设施提质方面,中西部地区传统基建仍有补短板空间,算力网络、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增长新蓝海。这些机遇不是静态的“蛋糕”,而是动态的“赛道”,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事实上,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国早已通过前瞻性政策布局,为经济平稳运行搭建“防护网”、注入“强心剂”。无论是聚焦内需扩大的消费刺激政策,还是瞄准产业升级的扶持举措,都在紧密对接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形成了一套既解近忧、又谋长远的政策体系。

图片

支撑中国经济穿越周期的,是政策工具箱的充足储备与精准发力。今年以来,从“两新”“两重”政策加力扩围,到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再到《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的出台……形成稳增长的政策合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不搞短期刺激,而是通过逆周期调节与结构优化相结合,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这与部分国家政策“翻烧饼”形成鲜明对比。

加强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保持韧性打下了坚实基础。2025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全球前10,研发投入3.6万亿以上,高层次科技专家数量全球第一,每年培训科学、技术和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500万人次以上。同时,成功发射了天问二号,全球第一台原地可换径盾构机“变径一号”,诸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兜牢民生底线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继续增加,育儿补贴制度出台实施。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才能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从5.2%的增速来看,这既是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员令。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实施,中国这艘“经济航母”将一往无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光

编辑:黄瑞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