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链上湖南|潭衡娄“钢三角”崛起 打造国家级先进钢铁材料集群
2025-10-21 11:46:30 字号:

链上湖南|潭衡娄“钢三角”崛起 打造国家级先进钢铁材料集群

wechat_2025-10-21_103454_234.jpg

湖南钢铁集团湘钢厂区一角。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中部湖南何以贡献一支强劲的“钢铁脊梁”?答案,藏在湘潭、娄底、衡阳三地构筑的“钢三角”中。

这里,不仅聚集了全球最大的宽厚板、无缝钢管和亚洲领先的高端热处理板材基地,更以不到全国3%的钢铁产能,实现了惊人的价值裂变。

作为核心引擎的湖南钢铁集团,已连续多年跻身世界500强,其盈利能力稳居行业第一方阵,成为中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产业格局:“钢三角”形成差异化布局

湖南的钢铁产业没有走同质化竞争的老路,而是形成了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产业布局。

湘潭已建成全球最大单体宽厚板生产基地;衡阳则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无缝钢管生产基地;而娄底建成了亚洲最大单体中薄规格高端热处理板材加工基地。

这一格局的形成,源于湖南对钢铁产业的前瞻性规划。

根据《湖南省冶金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南积极推进湘潭、娄底、衡阳、岳阳、冷水江等“3基地2集中区”的先进钢铁材料基地集群化发展。

到2025年,全省冶金行业计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

在“钢三角”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91家,形成了从粗钢到高强钢、耐磨钢再到工程机械零部件、汽车板产业链,以及从粗钢到硅钢基板再到高牌号硅钢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链条:从硅钢到“三电”的延伸

娄底市的钢铁产业链延伸案例尤为典型。如今,娄底正在加速构建“粗钢-硅钢基板-硅钢成品卷-电机、变压器零部件和家电”的完整产业链。

硅钢也被称为电工钢,具有生产难度高、技术含量高和市场价值高的特点,是大型变压器、大型电机、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核心材料。

湖南宏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他们的硅钢基板全部来自同城的涟钢集团。

2024年,该公司的取向硅钢产量达24.2万吨,无取向硅钢产量达23.2万吨。

产业链持续向下游延伸,吸引来了一批“三电”(电机、变压器、家电)企业。

2025年1月至9月,娄底新签约“三电”项目65个,签约金额达267.55亿元,为去年全年签约金额的95.8%。

在娄底电机产业园里,娄底市创微达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等国家,2024年实现出口销售额9800万元。

这个产业园目前已聚集了21家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产值6.42亿元。

wechat_2025-10-21_103512_852.jpg

图为衡钢生产场景。

技术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湖南钢铁产业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湖南钢铁集团携手移动、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钢铁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涵盖钢铁流程中的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质检等9个专业23个场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深地塔科1井,设计井深达11100米,是我国“深地工程”首个“万米深井”。

在这里,衡钢开发的特殊扣油套管历经四次迭代升级,下井万米做到滴“油”不漏。

湖南钢铁企业还下大力气研究前沿性技术,80余项技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和补短板。

例如,实现了全球首个零下196摄氏度低温环境罐用5.5Ni钢成功应用,80mm厚高止裂韧性钢板技术达到全球顶尖水平。

目前,潭衡娄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1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2个,在多个赛道引领创新风口。

产业集群:“四梁八柱”支撑高质量发展

除了先进钢铁材料这一主导产业外,湖南还构建了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娄底市进一步明晰产业链逻辑,梳理出“十大产业链”,并明确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两大主导产业为引擎,带动节能环保、先进储能材料等8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

娄底市的工程机械类现有规上企业69家,以三一中兴液压为龙头,目前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液压油缸基地,三一中源生产的泵车臂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现代文印产业则在全国发展有15万余家文印门店、2000余家耗材经营企业、3000余家复印机再制造和经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

湘潭高新区也与湘钢集团共同打造湘潭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充分发挥湘潭高新区区位、政策优势和湘钢品牌、产业优势,大力拓展精品钢材上下游产业。

这一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使湖南钢铁经济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绿色智能: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

面对“双碳”目标,湖南钢铁产业积极推进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湖南以绿色低碳擦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底色。2022年,全省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8%,超额完成下降3%的目标任务。

湖南钢铁集团建设的工厂可视化大屏实时显示能耗数据,当能耗“超标”,系统会发出提醒,让碳排放“看得见”,管理“摸得着”。

通过使用智慧碳排放管理平台,三一重工18号工厂碳排放总量降低了8%,每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不到0.0015吨,处于制造业领域领先水平。

湖南还全面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截至2023年2月底,全省累计推动超50万家企业上云,2.51万家企业“上平台”。

2023年3月,湖南启动“智赋万企”行动,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打造1000家智能制造企业、3000条(个)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1.5万个智能工位。

到2025年,湖南计划创建培育“四个5”,即培育500家绿色工厂、50个绿色园区、500个绿色设计产品、5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构建以绿色、低碳、高效、循环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新格局。

湖南钢铁产业的故事不仅是钢铁本身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创新、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从硅钢到“三电”的产业链延伸,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湖南的“钢三角”正在书写着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丁斯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