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青椒评论丨潮起中部,这片热土不只是就业的起点
2025-10-12 15:31:06 字号:

青椒评论丨潮起中部,这片热土不只是就业的起点

微信图片_20251012141534_2032_74.jpg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招聘会(北京站)现场。龚子杰 摄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北京站)系列评论之三

□吴滟鹏(北京大学)

金秋十月,湘情北赴。走进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北京站活动的会场人声鼎沸——展板上闪烁的岗位信息、企业代表热切的介绍、青年学子认真交流的神情,共同构成了一幅热气腾腾的图景。与往年不同,这次湖南的“北上引才”更像一场有准备的“深度对话”:476家优质单位、1.47万个岗位、覆盖13条优势产业链,从制造业龙头到前沿科技企业,从事业单位到创业平台,一场关于湖南、关于青年、关于未来的故事,在这里展开。

这一幕,让人想起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版图的迁移轨迹。从沿海到内陆,从“出海口”到“中通道”,国家战略的方向正悄然转向纵深。如今,“一带一路”“一带一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多重战略在湖南叠加,使这片内陆之地有了新的身份——它不再只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而是开放与创新的汇流点。长沙、株洲、湘潭一带的创新园区与产业集群,已成为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腹地的重要节点。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的不仅是政策扶持,更是一种时代红利:谁能在战略新坐标中提前布局,谁就能在未来格局中占据高地。

这场“智汇潇湘”活动,正是这种战略转向的生动注脚。活动采用“1+3”模式:一场推介大会、三场配套活动,既展示湖南的产业底盘,也展现引才的真诚。推介会上,湖南描绘了“产业高地、科创沃土、宜居之城”的蓝图;座谈交流环节里,省领导与在京院士、高校专家面对面探讨如何让人才“留得下、干得好”;创业项目路演中,青年创业者用自己的产品与创意赢得掌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招聘会,而是一场青年与城市、产业与理想的共鸣。

对于青年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被认真倾听的尊重感。招聘现场不再是单调的简历交换,而是一场场真诚的交流:企业代表谈技术、谈发展、谈未来成长空间;政策宣介区摆放的不是冰冷文件,而是一条条围绕生活场景的“暖政策”——人才公寓、生活补贴、创业启动资金、科研攻关机制。这样的氛围让人感到,湖南在招的不只是人,更是在邀请一种共同成长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湖南创业生态的“温度”,体现在对年轻人现实需求的理解。数据里也可以读出这种诚意,超过六成岗位为技术类,显示湖南产业结构正加速向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倾斜。对创业者而言,这意味着不是“孤勇者式”的单打独斗,而是能融入一个充满可能的产业生态。从“揭榜挂帅”的科研机制,到“七个一”创业政策,再到“项目路演+导师点评+投资对接”的创新闭环,湖南在搭建的,是一个让理想落地的舞台。

透过这些现场的细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国家战略与个人命运的联动。过去,人们总觉得创业要“向东看”,向沿海看,那里有资本、有市场、有故事。而如今,湖南这样的内陆省份开始用另一种方式“破圈”:产业体系更完整、人才政策更务实、生活成本更可控、创新空间更广阔。长沙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株洲的轨道交通、岳阳的港口经济区……这些领域不再只是地方发展口号,而正在成为青年创业的真实舞台。

在这片“山水洲城”之间,创业者不仅能看到热气腾腾的产业工地,也能感受到湖湘文化沉淀出的理性与包容。这是一种新的时代召唤,让青年在湖湘沃土上扎根,让创新在中部大地上生长。当更多的“北上学子”选择“南归创业”,当更多的“智汇潇湘”汇成创新洪流,中国的发展版图,人们也正在以湖南为坐标,勾勒出内陆崛起的新篇章。

或许几年之后,那些今天在北大展台前驻足、咨询、投简历的青年,会成为湖南产业新地标上的创业者、科研带头人、甚至城市新居民。那时再回望今天,就会明白,这场北上的引才行动,其实也是一次南归的信号——让发展更平衡,让机会更普惠,让创新更深入内陆。潮起中部,这片热土将不只是创业的起点,更是青年理想生长的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吴滟鹏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