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丨治水兴水护水,湖南绘就人水和谐新胜景
2021-01-06 19:57:33 字号:

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丨治水兴水护水,湖南绘就人水和谐新胜景

编者按: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五年来,湖南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有力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成效。

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丨一江碧水绿满潇湘 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红网时刻记者 杨朝文 长沙报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生存境界。

近年来,湖南省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牢牢守护好163公里黄金水道和“长江之肾”洞庭湖,使生态环境改善成为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一把利剑,为美丽湖南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渔民上岸开始新生活

紧邻东洞庭湖的岳阳市君山区六门闸渔村,不仅是一处候鸟观赏胜地,以前也是远近闻名的野生鱼美食聚集区。渔民全年无休从湖中捕鱼送到岸边,游客从全国各地前来赏美景品美食。随着无序捕捞加剧,洞庭湖鱼类资源急速缩减,渔民收入也随之缩水;鱼类减少,候鸟不再停留,渔村的游客也少了起来。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观念,此时在洞庭湖已行不通。

“别人都羡慕渔民自由自在,但渔民的苦只有渔民自己知道!”六门闸渔村老渔民刘平介绍,渔民以水为家,居无定所,岸上没有田土,一天不捕鱼就一天没有收入;随着年龄的增大,多年的渔民生活,也在身体上留下风湿病、血吸虫病等一系列难以磨灭的印记,做梦都想在岸上睡一个安稳觉,过上没有风吹雨打的生活。

QQ截图20210106185703_副本.jpg

渔民上岸开始新生活。

2019年底,长江“十年禁渔”令出台,刘平第一个交出了渔船渔网,开始了岸上新生活。依靠一手出色的晒鱼手艺,风干鱼一年给他带来100多万的收入,女儿也从外地回乡做起电商,当起了“网红”。

从野生渔村到生态渔村,从渔民到晒鱼人、护渔人,六门闸渔村如今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洞庭湖里的鱼又慢慢多了起来,走在湖边,还时常可以看到鱼儿跃出水面。进入冬季,来洞庭湖歇脚的候鸟也越来越多,到六门闸渔村观赏洞庭湖美景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湖南先后出台《关于做好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和生活保障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退捕专业渔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做好全省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构建了渔民退捕政策的制度保障体系,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按照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特困救助等“五个安置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确保登记在册、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退捕渔民实现动态清零。

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省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出,有就业意向的16777名渔民中16296人实现转产就业,占比97.13%。

黑臭水体变身城市新名片

位于岳阳市主城区的东风湖,以前是洞庭湖的一处湖汊,上世纪60年代修筑东风湖大堤后,成为一片城市内湖,与洞庭湖隔开来。自此,东风湖也就慢慢成为城市调蓄湖、养殖湖、纳污湖。沿湖30多个排污口,每天大约5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湖中。久而久之,这片湖水也就成为黑臭水体,市民掩鼻而过,“湖景房”价格也持续低迷。

东风湖成为岳阳市的一道伤疤。

为了治好东风湖,四年间,许达哲先后以省长、省总河长、省委书记等多重身份先后五次到东风湖督战污染防治等工作。

岳阳市将东风湖环境综合治理列入岳阳市“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先行先试示范项目,持续推进东风湖新区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城市新名片来打造。

WechatIMG806.jpg

昔日的黑臭水体,今天的城市名片,东风湖水质改善极大提高城市品质。

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施策、近远统筹、分步达标”的总体思路,围绕改善水环境的核心目标,同步实现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等多重目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制久清,四管齐下。到2019年,通过三年时间治理,东风湖全面解决污水直排问题,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的整改任务;2020年全面完成消除黑臭水体,水质提升至IV类。

整治过程中,东风湖新建环湖绿道14公里,岸线生态修复50万平方米,上、中、下湖重新连通为一体,沿湖豆腐加工作坊、洗衣坊、粘土砖厂等83家污染企业悉数关停……

水清岸绿新美景,东风湖也成为岳阳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国际观鸟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抓手开展产业破旧迎新,进一步加强外向型企业引进,提升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开放型经济领域新突破。东风湖周边正迎来城市发展、产业壮大和群众幸福生活“三重奏”。

湖区生态负担成致富新法宝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芦苇遍野。在过去,芦苇是优质的造纸原材料,洞庭湖区造纸业繁荣时,芦苇价格也水涨船高。与芦苇价格上涨相对应的,还有洞庭湖水的大面积污染。

伴随着湖南保护好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加快沿湖地区产业转型的空前决心,洞庭湖区的造纸业等高污染产业也随之关停。下游产业消失不见,上游原材料何去何从?夏汛时节经水浸泡,严重影响水质,秋冬季节天干物燥,干枯的芦苇又极易成为野火的源头,洞庭湖区余存的芦苇成为沉重的生态负担。

在益阳沅江,通过小产业撬动,就将这些芦苇化为群众致富的法宝。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拥有多达80多万亩湿地,其中有45万亩高产芦苇湿地。2014年,沅江市大力开展产业提质改造,并将目光瞄准芦苇的嫩芽——芦笋,提出推进沅江芦笋产业化建设,打造百亿新型产业链,实现从传统造纸业到打造生态健康食品的转型升级。

WechatIMG809.jpg

芦笋及其加工产品,成为湖区新的致富法宝。

趁着产业转型的东风,从沅江走出去的企业家杨国舜重回故里,投资1.5亿元牵头成立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与湖南省农科院、中山大学等机构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关系,以沅江芦笋为主要原料,开发出面条、膳食纤维粉、酵素、多肽饮料等20多个产品。

“芦笋本身就是优质食材,芦根可做芦柑茶,芦苇可做生物质燃料,芦花可做养生枕头、座垫,我们的目标是把芦苇吃干榨尽。”杨国舜介绍,除了充分挖掘芦笋的价值,近年来,通过不断试验,目前已成功突破将芦苇秆作为生物基培养食用菌的技术。

洞庭湖周边,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天然野生,无需人工种植,其中芦笋更是以产出比高、利润大和绿色无污染著称,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芦笋产业在沅江遍地开花。每年三、四月份芦苇采摘的高峰期,当地光采摘用工就多达近3万人,户均劳务收入近3万元,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一种原材料,换一种发展思路,就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成果。

同样的长江“黄金水道”和洞庭母亲湖,变无序开发索取为科学保护修复,就让过去的生态破坏、满目疮痍变为现今的人水和谐新胜景,这正是古老哲学思想和新时代发展理念变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杨朝文

编辑:莫夏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