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2020-02-24 15:58:07 字号:

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原标题: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围绕如何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我们以笔谈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学者展开研讨。

应急管理要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倪明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前,统筹推进疫情各项防控工作,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应急管理要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首要和根本在于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当前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风险来看,要更好整合各方面资源,协同各系统各部门统一应对,这就需要一个集中统一和高效协调的强有力中枢。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有权威,才能确保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这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关键是要坚持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应急管理工作大多为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任务量大,涉及面广,通常还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层级、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整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了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就有了“牵头”和“抓总”,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就能谋定而后动,基于战略全局作出科学长远的谋划、决策和执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建立健全党对应急事业的全面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独特优势,还需要在风险防范、应急准备、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充分发挥和坚持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政治引领方向,思想指引行动,组织保障落实,有了这“三位一体”,应急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形成合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作者为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

温志强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是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和大局稳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是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增强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前提基础。自2003年以后,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该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基础于一体,充分发挥国家总体预案的最大效益,以突发事件决策案例库为重要辅助,健全贯穿于 “预备—反应—处置—恢复”全过程的“两案三制”为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源头防控风险是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应急管理工作以准确防范风险、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核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各个方面对各领域的风险作出有效评估,在遇到风险时能够及早研判、早发现、早防范、早化解,日常生活防范做到“无急可应”,在危机风险来临时“有急能应”。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提升应急管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救援力量是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应急救援建设就是要确保在各类灾害来临时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稳定。

科学技术装备水平是检验应急管理能力核心要素。要梳理国家应急储备短板,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对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应对各环节起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损失、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功效,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市智库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林竹

信息化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信息化发展,要围绕中心、聚焦需求、突出重点,破解发展难题,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一、提高风险感知灵敏度,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建设,针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卫生健康、自然灾害等各领域特征建设全新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动汇聚、识别、关联、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找准监测的重点,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高实时监测、动态分析、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打造风险监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加强风险研判准确度,提升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高速公路,横向连通地震、消防、森林,卫健等相关应急救援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共用;纵向打通国、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信息传递链路。引接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指挥系统。

三、加快应急反应及时度,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立灾情救援实战“一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根据灾情类型、规模、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抽组方案、机动行进方案及灾情处置方案,实现异地同步快速决策、抢险现场实时可视感知。根据实时灾情监控数据,保障灾区路路通畅,实现备战救助人员、储备物资及各类资源的及时派发和调配。

四、拓宽信息采集广泛度,提升应急监管执法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发现系统性问题。企业登记、市场监管、税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公安、监察等多部门数据在线,可以更加有效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查自纠。实现安全监管、效能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和智慧监管,促进政府应急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健全重大突发应急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吴阿娟

信息传播新格局下,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的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健全和创新舆论引导机制十分紧迫。

一、健全重大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发布机制。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信息量激增,舆情热度高,及时准确掌握动态信息和重大舆情是舆论引导的前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且持续的机制,跟进舆情监测、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制订应急预案,建立预警、发布制度,保障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权威,以破除谣言、提供真相、答疑解惑、疏解情绪、稳定人心。

二、创新多方联动处置机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重大突发应急事件特点有异,形成的舆论环境不尽相同,需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协调联动和处置机制必须第一时间启动、迅速有效执行、有序精准推进。要适应舆论参与主体多元、信息传播形态多样、舆情多点引爆等特点,不断创新舆论快速反应和多方联动处置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清晰处置流程、压实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及时应对处置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舆情,并尽快推动问题解决。

三、强化媒体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事关政府系统信任、公众风险感知、舆论场差异弥合、媒体公信力,以及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间的沟通互动效果,是机制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错综复杂的舆论生态呼唤新闻媒体高质量、有价值的质疑监督和权威的发声建言。媒体要坚持正确导向,主动监督、公正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在发现问题中发挥好舆论“安全阀”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机制。一方面,主流媒体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重大突发应急事件报道提供了新的内容生态;另一方面,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舆论引导权重不断加大。网络成为争夺舆论引导高地的主战场。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机制,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构建良好互联网生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是重大突发应急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夯实国家应急管理的社会治理基础

韩阳

现代化的国家应急管理离不开坚实的社会治理基础。社会治理为应急管理提供了社会基础、中介组织和资源条件,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做好应急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发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基础功力。在现代应急管理中,上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挥,下至基层社区的令到即行和积极配合,才能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格局。面对大范围的疫情防控工作,基层社区的网格化治理能够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安排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摸排出入网格人员,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仅能够实现对各类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发现在基层、控制在源头、化解在当地。

二、完善健全社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着弥补政府功能不足、汇集民间信息、协调各方资源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临危应变能力。首先,要强化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让其在阳光下和监督中高效运转;其次,要重视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有兴趣、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再次,社会组织本身也需注重日常训练、积累实战经验,增强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

三、提升社会资源动员、协调和分配效力。为了集中力量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充分利用政府常备救援物资之外,还需深度动员社会资源。一方面,要动员有条件的相关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以规模化的高效生产满足市场物资需求的不足,化解因物资供应紧张造成的心理焦虑和群情恐慌。另一方面,对于各地踊跃的物资捐赠,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需予以高效地记录、调度和分配,公开捐赠渠道和去向轨迹,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利用效果,将物资派送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中。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发挥新型智库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作用

董向慧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决策咨询的智囊团。在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中,新型智库应强化使命担当,更好发挥作用。

一、新型智库要强化和突出风险预警能力。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阶段,智库亟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风险预警能力,聚焦专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意识形态等重大和潜在风险,强化系统性思维,对潜在风险尤其是涉及多个领域风险叠加、扩散、共振的急难险重现象未雨绸缪,提早作出风险预警。

二、新型智库要增强跨界协作的生态建设。重大灾害、突发事故具有全球性、全局性、全域性、全民性影响,其国家应急管理集事件处置与信息发布、医疗救助与心理疏导、救灾救急与维持社会秩序等多个专业与维度于一体,需要横跨多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智库跨界协作,集体攻关。这迫切需要新型智库建立突破学科、专业、界别的良好合作生态与链条,建立联动机制,服务国家应急管理的需要。

三、新型智库应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决策咨询。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亟需智库提供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服务,既包括应急管理的公共管理机制设计、法律法规制定与修改等制度层面,也涉及应急管理的预案、流程等实践操作层面,还涉及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等社会服务层面。这要求智库既要细化专业领域,也要细化咨询方向,实现决策咨询团队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四、新型智库要着力提升政府和社会应急能力。新型智库要将提升政府和社会的应急能力作为着力点,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应急能力教育培训服务,如针对政府及公务人员提供重大自然灾害、重大舆情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管理培训教程,为社会组织、市民提供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救助、应急管理处置等普及教育,多管齐下,共同夯实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根基。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莫夏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