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国稳健前行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8-23 14:29:04 字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特别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乘风破浪、阔步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一,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无论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还是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特别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都需要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伴随经济发展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科技创新已经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使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顺利实施一系列发展计划,推动了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我国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在量子科学、超导、探测卫星等基础科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在神舟载人飞船、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高科技应用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创新能力从2012年的35位,已经上升到目前第17位,是进入前20的唯一中等收入国家。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能力、活力稳步提升的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愈发显现。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改革开放40年来,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化,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服务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总需求结构来看,40年来党中央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显著改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从区域结构协调来看,40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从城乡协调来看,我们先后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等政策措施,改善了城乡关系,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把协调发展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

第三,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出台多项制度、污染治理和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不断提升。从生态环境建设来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产业不断得到发展,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从能源产业来看,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发展新能源成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把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创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第四,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的是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以引进外资和技术为主的开放策略。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开启了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外开放进程。十四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利用外资跃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丰富经济特区体系,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政策体系。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经过40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再到全球化的引领者。40年来的开放发展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开放发展的诸多成就,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已名列前茅。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迈入大国开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战略开始由积极融入全球化向引领全球化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使得开放发展成为指导我国新时代长期发展的理念。进入新时代,我国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从学习、引进、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到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积极融入全球化到引领全球化的转变。总体来看,进入新时代我国开放发展也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通过构建新体制、形成新格局、培育新模式,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让开放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到习近平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共享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共享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上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现代化,共享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居民收入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167元,目前正向3万元大关迈进。4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同时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公共设施覆盖率提高,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服务水平,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4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2亿人、1.96亿人、2.39亿人,目前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40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积极成就,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82.3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07.9倍。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共享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共享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依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作者 任保平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求是

作者:任保平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