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再一次指向3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
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就湖南的发展布局“把脉、定向”——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两年时间,湖南书写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精彩故事。
本期《央媒眼里的精彩湖南》,我们穿越时间的厚度,追寻两年来,湖南“三个着力”实践在央媒里的“足迹”。
红网·时刻创意部出品 执笔丨张金东 许敏 制图丨彭婧
从“湖南制造”到“湖南智造”
2018新年伊始,湖南经济发展的“高颜值”再次吸引央媒关注的目光。
“磁悬浮、虚拟轨道列车、无人驾驶电动大巴……无论企业大小、产业新旧,湖南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不断有新产品推出来。”
2018年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长文,关注湖南以创新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两周后,《新闻联播》也聚焦湖南,重磅推出“湖南智造”的新机遇、新成就和新气象。
两家媒体不约而同,将目光对准了近年来风生水起的“湖南智造”。
如此高密度聚焦同一主题,这不是第一次。
时间回溯到2016年11月。当月24日、25日、26日,《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报道了长沙、株洲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华丽转身的成功实践,一时间“湖南制造”名声大噪。
从“湖南制造”到“湖南智造”,一字之差,折射出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显著成效。
从2016的攻坚之年,到2017的深化之年,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去产能有序推进。截至2017年底,共化解钢铁产能50万吨、煤炭产能4180万吨,减少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180家。
去库存成效显著。2017年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2015.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5%。长沙去化周期不到3个半月。
去杠杆风险可控,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通过“五挂钩、一甄别”,总量控制市县债务规模,甄别清理不规范、不合法举债行为,去杠杆加快,政府债务“化险为夷”。
降成本大刀阔斧。大幅精简省市行政审批事项,省本级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0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29项,减少省本级行政权力147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
补短板多管齐下。30项补短板工程并列运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城乡一体化配套设施,弥补生态安全、民生保障缺陷,真正做到强弱项、补短板。
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
2018年2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以《湖南:还洞庭一湖清水》为题,详细介绍了湖南推进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整治的历程。
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关注,央媒从未缺席。
2016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对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予以报道,类似报道还有《光明日报》2017年5月19日的《还洞庭湖以自然》,点赞洞庭湖内最大矮围被拆除。
作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其水生态不但牵连整个长江生态平衡,更关系到湖区千万人民的生产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洞庭湖生态就是关注民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对于环境这一民生课题,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毫不含糊。
2013年,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启动,从2013年至2021年连续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一号重点工程向洞庭湖和湘江、资水、沅水、澧水“一湖四水”延伸。
2017年10月30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到一周,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将调研首站选在洞庭湖,督查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随后,湖南召开五级干部大会,就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再落实。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只是湖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省政府每年“重点民生实事”清单总会如期与全省人民见面。
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27.76万套;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就业,住房,教育,低保,今年的清单样样清晰具体。
农业现代化,落点在农民
说起农业大省,人们津津乐道:湖广熟,天下足。
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第一水稻生产大省,生猪、油茶、油菜、蔬菜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在我国农业版图上,湖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据重要一席。
另一方面,农业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困扰已久。
究其根本,问题出在供给侧。
如何破题这一难题?还是从央媒里找寻线索。
2017年4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描绘了湘乡深耕精细农业的乡村新图景。报道这些写道:
有着“湘中粮仓”美誉的湘乡,近年来再生稻种植面积呈扩大态势。
与双季稻相比,再生稻优点突出,一季劳作,两季收成,亩产过吨;并且第二季不用施农药,基本没有农残,绿色环保,效益明显。
答案显而易见:发力供给侧,以精细化生产为突破口,将传统产业做优做细。
近年来,湖南初步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大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旅游特色农业区。发展精细农业,四大板块功能区分更细,特色更鲜明。
推进农业现代化,主体是农民,落脚点也是农民。
201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改革派红包 农民鼓腰包》,报道了浏阳市、双峰县等地通过大胆改革,激发农村活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的故事。
发力农业供给侧,既有基层的摸着石头过河,又有顶层设计。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着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 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0户家庭农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破解科技入田难题。
实施“百城千镇万村”工程,以1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为主中心,以1000个乡镇为次中心,带动周边10000个村,打造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农村注入新活力,激发了新动能。
一幅家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乡村图景在三湘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
作者:张金东 许敏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