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战略高度认识党和国家的行动纲领
2017-08-17 15:31:22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积极投入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伟大事业中。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50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期,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又走过很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4.0%的平均水平,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创新指数排名列全球第22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不断提升。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这些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把握奋斗目标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党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规划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两步走”战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第一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规划如何实现“第二步”目标过程中,形成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到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后,在规划如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过程中,形成了“新三步”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从现实角度系统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中系统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全面性关系中系统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从实现战略措施角度系统认识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从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提高预见性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问题,强调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能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党是一个始终保持战略远见,能够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政党。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必须在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基础上提高预见性。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比较中找准大势,乘势而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从回应时代和实践问题中发挥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过程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指导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问题是时代先声,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的基础在于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在于回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各国正在加快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样国内外形势下,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加需要实践上的创新。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孙蚌珠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