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转化思想舆论领域的“灰色地带”
2017-04-26 18:11:08 字号:

  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对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展开深入研究,以便从理论层面形成高势位引导格局和强大的社会思潮导引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灰色地带”的提出以及对其进行转化的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

  意识形态领域“灰色地带”指的是超出传统的政治、法律、伦理关注范围,处在常见的规则、边界之间,具有不明朗、难区分、难监管特征的思想舆论领域。从社会实践角度看,“灰色地带”是那些与传统意识形态范畴差异较大而显得特征不明显、性质不明确、影响难判断,但会对主流思想舆论形成负面冲击的领域。

  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措施得力,“红色地带”的固守与“黑色地带”的压缩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乃至长期社会效应,而“灰色地带”具有隐蔽性、蔓延性、渗透性、广域性、多变性等特点,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潜在危害大,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只有将“灰色地带”问题化、明朗化、目标化,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转化和教育。

  意识形态本身的泛在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转型、基于单位体制意识形态教育的弱化、亚文化圈子广泛流行、个体主体性建构中的偏差等原因,导致“灰色地带”在社会与个体生活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传递西方观念但却较为隐蔽的西方新型话语体系,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们欲望的“读图空间”,具有排斥主流价值特点的某些亚文化圈,具有现代犬儒主义特征的恶搞英雄现象,具有颠覆、反讽、娱乐风格的某些微型电影,含有负面内容的西方大规模在线课程,蕴含实用主义、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倾向的网络语言,以灰色心态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一些“段子文化”,受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影响的个体基于身体的表达与追求等,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灰色地带”的某些特征和危害性。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转化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以正确认识为前提,精准定位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一是保持高度警惕,认识到“灰色地带”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并且可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主要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二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看到“灰色地带”具有“灰色”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一定程度的“亮色”,这是“灰色地带”能被转化的原因所在。三是判断哪些领域属于“灰色”,主要看这些领域是否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潜在危害,是否会对我国社会的主流舆论具有冲蚀作用,是否对民众与青少年的价值观有短期或长期负面影响。

  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高位引领思想舆论发展潮流。“灰色地带”研究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同时还与信息化传播以及“身体表达”等现象相关,是典型跨学科研究课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敏锐地认识到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的潜在危害性,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对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展开深入研究,以便从理论层面形成高势位引导格局,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导引力量,为各级党组织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为学校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提供理论参考。

  以单位体制为抓手,全面抑制“灰色地带”生长空间。强化传统以单位为载体的思想舆论宣传工作,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个策略性的切入口。各行各业的思想舆论阵地坚固了,整个社会就会形成风清气正的氛围,就能有效抑制“灰色地带”的生长空间。以单位为基本单元加强思想舆论宣传,就要加强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教育,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并且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商业机构、媒体部门等职工系统,层层宣传职业操守与行业自律意识。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系统构筑“灰色地带”防护墙。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化、生活化、审美化、鲜活化和体知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其次,要丰富应对性教育资源建设,推动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图像化、影视化、故事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读性与可视性。尤为重要的是,学校要在引领青少年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多做探索性工作,为我国的青少年群体构筑一道免受“灰色地带”侵蚀的牢固防护墙。(长江师范学院 彭寿清 杨晓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