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的“5+1+1”框架
2013-11-25 10:36:04 字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全会精神、领会文件要义关键在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5+1+1”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会《决定》在框架结构上分三大板块,其中,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六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其实,总书记在这里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七个方面具体展开,也就是“5+1+1”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部署,它的精髓是制度建设

  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法律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包括改革发展稳定、治国理政、外交国防等)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还是国家治理能力,核心都是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在1992年,具有改革战略眼光的邓小平指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改革到了今天,我们必须以实现国家制度现代化为己任,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强化我们的制度力量、提升我们的制度执行力。

  基本框架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部署、路径。总目标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这决定了基本框架的精髓。“5+1+1”框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追求的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而是各个领域的“制度成长”,最终要回归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目标上,回归到国家制度建设这个核心上。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是完备的,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具体领域中,一些制度还不完善,制度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制度执行还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运用制度治理国家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各个领域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协调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结合起来,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离开了制度建设这一精髓,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就没有了主心骨,就不可能成为实现改革总目标的路线图。

  基本框架各个部分都有一个主线

  全面深化改革的“5+1+1”框架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相对独立,都有一个“主线”,围绕“主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决定》的一大特色。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经济改革一以贯之的主线、标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等,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这一主线,实际上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围绕主线搞经济改革,实际上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用主线这个标尺、规律这面镜子,着力查找并逐步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之间有机统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协商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等都要以巩固和发展三者有机统一关系为归宿点。主线就是方向。抓住主线,就是坚持根本方向。习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偏离主线的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我们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思想和制度模式,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和改革党的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主线有两大重点:一是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导向。

  社会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这里,主线就是价值观、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领域尤为明晰。落实目标、践行价值观需要体制机制保障,这就决定了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主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总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深化国防和军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就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主线、目标为指引,就需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中全会将原来的“党的建设改革”表述改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反映出中央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以往我们更多是重视经验,强调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这次全会从制度层面特别是现代国家制度运作规律探索党的执政方式,是党的建设一大理论创见。围绕主线展开制度建设,全会提出了具体任务: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群众路线与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等。

  基本框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5+1+1”框架各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对其他领域改革有牵引作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根本政治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当今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结构处在大转型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就是在把握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认识到“5”内部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要认识到“5”与两个“1”之间的衔接关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唐爱军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