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张明体:从“三加”模式看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2013-11-07 16:28:31 字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奉行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党建工作形势与任务的不断调整,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必须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切实改进服务手法。

  近年来,社旗县立足农业县实际,从2006年起,实施了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的“三加”模式,着力构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市前列。社旗县推行以“三加”模式为载体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正视问题,科学决策是关键。社旗县域内自然资源贫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济体制转型后,凸显出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从事自由化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风险性,经受不住市场浪潮的冲击;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引导和统一的技术辅导,大批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点”;土地利用率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农民在生产中的高耗能和低回报,多数年轻农民宁愿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在家经营责任田,一些乡村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党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领导职能弱化,统领功能不强。

  为了有效破解“三低一弱”难题,社旗县委创造性地提出在农村探索实施党建“三加”模式,号召全县农村党组织指导和帮助建立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倡导农村党员自由结合农户成立帮扶联合体,支持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示范基地。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县委要求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以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开展学专业、办实业、带产业的“三业”竞赛。目前全县农村党员干部80%掌握了1门以上专业致富技术,40%以上创办了经济实体。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拉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践证明,科学的决策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步,创新了农村工作机制,使村党支部在服务生产经营中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是重点。科学的决策要靠完善的措施来推动。县委把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作为保障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工作推进中,着力把握好两点。一是指导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制定章程和建立机构,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三者间的关系。村党支部主要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协调和倾力服务职能,村委会主要发挥辖区自治的综合管理职能,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法依章从事自主经营。实践证明,只有做到职责明确,村“两委”成员与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才能是搭台不唱戏、支持不干预、帮建不包揽、提供服务而不发号施令。

  “三加”模式把家庭独立生产经营的组织细胞联结起来,在生产经营上,由协会统一供苗、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在经营环节上,由监事会和会(社)员户共同把关质量、参与监督;在建立产业基地上,注重发挥产业基地示范引导作用,以示范引导促进土地流转,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强化服务,确保实效是目的。能否发挥好村党支部的“龙头”作用,是“三加”模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县、乡(镇)党委着力指导村党支部主动为本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帮办有关证照、协调土地流转、共同解决资金困难等,为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经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教育和引导农民党员积极为联合体内各农户传技术、帮劳动、通信息、承担信用担保等义务。

  “三加”模式推行以来,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合理对接,村党支部借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户按同一产业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二是实现了党支部服务功能和党员致富带富作用的共同发挥。三是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带动力的全面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实施党建“三加”模式,是我们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以支部加协会为“龙头”,以党员加农户为主体,以产业加基地为生产方式的科学运行体系,已成为破解我县农村难题、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作者系社旗县委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