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韩永文:改进政风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2013-10-29 14:46:53 字号:

  

 

  信用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信用的支柱。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国家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信用,而政府信用就是社会公信力。古语云,“民无信不立”。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全面把握政府公信力和政风的内涵,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政府公信力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公众的信用;二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政府对公众讲信用,公众才会对政府有信任。在现代社会,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居于社会信用链条的核心位置。分解来看,政府信用也有一个体系,政治信用、决策信用、行为信用、程序信用是政府信用体系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府信用要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上下一致。

  政府信用与信任关系主要有三种:以“权威—依附—遵从”为特征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以“契约—控制—服从”及“竞争—管理—协作”为特征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以“信任—服务—合作”为特征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

  信用是伦理、法律和经济层面的。而信任还包括传播层面的,即公众对政府信用的可观察性和可理解性。在现实社会中,因传播渠道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或者传输干扰导致信息失真,都会引起公众对政府信用的误解。

  政风的内涵。政风是一个政府的作风与形象,不是官员个体的作风与形象,但官员个体的作风与形象会形成集合并影响政府的作风与形象,并有放大效应。政风既是政府行为作风本身,包括组织自律与组织他律、个体自律和个体他律;也是由此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即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和信念等。

  政风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政风与政府公信力具有共同的来源基础,它们的生成都有赖于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公共规则体系的公正性以及掌握意识形态资源的丰富程度。政风与政府公信力具有相同的影响主体,它们都是政府通过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对其信任、支持与认同的心理状态,都是公共机构权威和影响力的外在投射,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政风与政府公信力具有同样的政治效用,它们都通过其良好的形象和诚信行为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使得其法令、决策能够很好地被贯彻落实,反之则不然。

  改进政风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在我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其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戴,党才可能在人民的授权下行使执政权力。

  良好的政风和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效率的保障。政府公信力是公共治理效率的坚实基础,只有政府的法规政策及政府的行政运作能够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规划、决策才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贯彻和实现,才能切实维护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良好的政风和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与社会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秩序的规范与准绳。同时,良好的政风和公信力有利于社会信用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政府公信力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该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既是当前政府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突出问题。

  从政风的角度来看,形式主义就是只做表面文章,不重内容和实效,以好大喜功或者是应付敷衍的态度对待事务、对待群众,或者弄虚作假,名不副实;或者做表面文章,虚与委蛇。形式主义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功利思想,也就是热衷于“面子工程”;二是懒惰作风,也就是只求快不求好,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社会上和人民群众对这种现象的意见是很大的。

  官僚主义对政风的影响更坏。在当今中国社会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武断、做官当老爷的作风到处可见。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对权力的崇拜;制度根源是权力不受约束。针对思想根源,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教育这一举措;针对制度根源,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则力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相关联的,有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再加上“从众”“攀比”等社会现象,就很容易演化出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挥霍无节制的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的实质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需求看成人生的最高追求,只关注个人私利而目无公众社会。享乐主义思潮必然导致思想空虚、贪图安逸、不求进取,而这种人生观在党内的滋生和蔓延必然带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挥霍浪费、腐化堕落等现象。对于执政者来说,享乐主义是堕落的渊薮;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来说,则可能是走向衰亡的起始。

  通观历史上的奢靡现象,脱不开两个规律:一是奢靡多与权势相关联,奢靡的人或政治上权柄在握,或经济上巧取豪夺,或两者兼而有之。二是盛世更容易出现奢靡之风,当前是中国多少年来未有的盛世,国强民富,物质前所未有的丰盛,社会也前所未有的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讲,时下社会上、官场中贪腐之泛、铺张浪费之极、奢靡风气之劣也几乎是前所未有。因此,反对享乐主义是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刹住奢靡之风则是稳住立国之基、保住立国之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

  必须看到,上述“四风”是根脉相通、内在相联的,无论是过去民间所讲的“馋、懒、贪、奸、猾”还是史书中常用的“骄奢淫逸”,都能看到“四风”内在的逻辑联系。“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何况“四风”之存久矣,危害之深,已经在不断地啮啃和动摇着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肌体。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三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经验主义依赖经验,不注重学习、思想局限保守、无法跟上时代进步。很多地方领导抱着老经验处理新形势下各种事态变化,不分析客观世界变化,凭经验作决策,作出的决策与时代脱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脱节。

  二是盲动主义。盲动主义是一种机会主义,在没有经过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拍脑袋决策和盲目行动。盲动主义不注重科学决策、不注重民主决策、不注重依法决策,而是依赖经验、权威、冲动和个人利益来决策。当前很多好大喜功的工程、朝令夕改的政策、负债累累的财政就是盲动主义的结果。决策导致的后果由国家买单,老百姓买单。

  三是文牍主义。“文山会海”是文牍主义的典型表现,通过开会、发文取代解决实际问题。“八股文”模式、套路文件多,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脱离实际,不深入基层,文书表格、文牍案卷遮蔽工作目的,不实际解决问题,还给老百姓带来程序上的繁琐和麻烦。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上述“四风”派生出来的,并与“四风”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经验主义、盲动主义就是官僚主义的派生,脱离实际、自以为是的官僚作风,自然就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盲动主义的处事方式;文牍主义就是形式主义的派生,以文件和会议的形式来取代解决实际问题。应该说这三个问题在基层是较为普遍的,其危害性比较隐蔽。例如,经验主义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权威,盲动主义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魄力,文牍主义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勤政。

  系统施策,全面治理,转变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

  转变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长期性的、不间断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近期来看,转变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基本思路是“系统思考、系统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治理”;主要手段是“教育、制度、惩处”;核心内容是“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以强化践行党的宗旨教育推进政风转变和公信力提升。这是解决转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原动力问题,在执政理念上明确“责任实质”,促进政府工作人员“不愿掉队”。其核心是执政为民,还权于民:变“政府是国家委托的”为“政府是人民委托的”,真正做到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变“权力是国家给的”为“权力是人民给的”,真正做到还权于民。一是强化正确的执政观念,教育广大党员和公务员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二是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彻底消除“官本位”“管本位”等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经常“照镜子,正衣冠”和“常检查,常治病”;三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政府及公务员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以完善政治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风转变和公信力提升。这是解决转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推动力问题,在执政程序上制定“权责规则”,促进政府工作人员“不能掉队”。只有不懈地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以制度建设严格管控,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减少和降低不当行政作为和不作为,才能获得立足的根基、持续的动力。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科学运用决策权、审批权、财政权、用人权。在决策权上,要做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减少经验主义、盲动主义决策。在审批权上,要不断地“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作和监督制约机制,减掉不必要的繁琐程序,挤掉利用审批权去寻租的空间,扫除官僚主义行风。在财政权上,一方面要“轻徭薄税”,将资源支配权更多地还给市场,另一方面要注重财政支出的效率和公平,杜绝利用财政等公共资源行奢靡享乐之风。在用人权上,要通过公平公开的选拔方式、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激励、激发公务人员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打破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等低效工作状态。

  大力推进行政结构扁平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行为透明化、行政手段信息化、公众参与常态化。行政结构扁平化,是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高效的行政机构,打造“效率政府”形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不断缩小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打造“公平政府”形象。行政行为透明化,是指确保政务信息公布于众,行政行为公开透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打造“阳光政府”形象。行政手段信息化,是指通过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效能,打造“现代政府”形象。公众参与常态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中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倾听群众呼声,欢迎群众监督,鼓励群众参政议政,构筑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

  以强化内外监督推进政风转变和公信力提升。这是解决转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约束力问题,在执政过程中赋予第三方“问责追责”的权利,促进政府工作人员“不敢掉队”。一方面通过监督的威慑作用,让官员不敢敷衍塞责、腐败奢靡,从而优化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另一方面从纪律和法律层面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责任到人、违法必究,让行政者为自己的失职、渎职买单。一是拓展监督渠道, 保证监督有效性,把组织监督与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网络,增强监督约束的合力和实效;二是明确考核标准,实施行政责任制。对公务职权程序实行全面、严格的梳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工作要坚持专业机构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以考核明确行政责任,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合格”淘汰制;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以行政追责强化监督效果。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对公务行政职责加以规范,让“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承担法律后果,大大加强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

  以改进队伍作风建设推进政风转变和公信力提升。这是解决转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执行力问题,在执政效能上增强“履责能力”,促进政府工作人员“不会掉队”。这就需要通过改进队伍作风提升队伍战斗力,推动政风转变和公信力提升。一是不断地加强思想作风和学习作风建设,“学无止境”“人无压力轻飘飘”,需要通过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干部培养竞争等方式促使在实践中强迫形成“干中学”的氛围,不断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努力转化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强化公务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优化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运用刚性要求与自觉遵守相结合的办法来推动工作效能改善;三是强化自律和他律,严格遵守纪律法规,以职业道德和公务员行为规范严于律己,强化警示教育,增强拒腐能力,确保队伍的纯洁性、廉洁性;四是积极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公信程度和人民满意程度最大化。

  (《新湘评论》2013年第19期)

来源:新湘在线

作者:韩永文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