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政府为何鼓励出口
2013-10-09 11:49:42 字号:

  

 

  中国经济三十年高增长,论贡献出口居功至伟;然而面对今天巨额的外汇储备,不少人对政府以往鼓励出口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其实这质疑并非始于今日,早在 1997年外汇储备不足1400亿美元时就有过争论。而今天外汇储备3.3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一年40%的GDP,学界对出口有非议也就可想而知了。

  政府为何鼓励出口?骤然听是浅问题,然而似浅实深。从浅的方面答,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而出口是其一。这是说,扩大出口可带动经济增长保就业。列宁曾说发达国家输出商品是为了转嫁国内过剩,这分析是对的。国内需求不足当然要从国外找市场,不然产品积压失业会增多。中国亦如是,生产过剩也得出口。可见,保就业是扩大出口的重要原因。

  这是浅的方面,从深的方面看呢?经济学说,出口的初始动机并非转移过剩,而是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的确是这样。试想一下,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为何要鼓励出口?是因为经济过剩么?显然不是。恰恰相反,那时物质非常匮乏,出口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创汇增加进口。说白了,政府是希望通过对外贸易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这么说,行外的朋友未必能明白,让我做点解释吧。

  先从国内贸易说起。亚当 斯密当年写《国富论》是从分工下笔,指出分工可提高效率。而且他有个重要观点:认为(产业)分工是由绝对成本(优势)决定。比如我和你,我种粮的成本比你低,织布的成本却比你高;而你呢,种粮的成本比我高,织布的成本却比我低。这样比较起来,我的绝对优势是种粮,你的绝对优势是织布。斯密说,只要按各自绝对优势分工,我种粮你织布,然后彼此用粮与布交换,双方皆可节省成本。

  后来李嘉图对斯密作了拓展,指出决定分工的不只是绝对成本,还有比较成本。不过那只是成本比较的参照不同,这里不细说。要提的是,无论斯密还是李嘉图,他们讲分工都有个前提,那就是交换。若无交换,即便存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也不可能有分工。还是举前面的例子,我专种粮而你专织布,但若我不能用粮食换你的布或者你不能用布换我的粮食,不能互通有无,我和你怎可能分工呢?

  请注意,这例子暗含着一个重要推论:即商家生产商品是为了卖(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卖的目的则是为了买(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言之,是“为买而卖”。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商家来讲不卖就无法买,不买也就无需卖。事实确亦如此,在早期物物交换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只是由于货币的出现,商家这种“为买而卖”的动机才渐渐被漠视了。

  或许有人问,现实中很多商家卖了之后并没买,怎可说是“为买而卖”呢?不错,生活中是有这种现象,有人卖后并不马上买,而是将换来的货币存进了银行。不过,这现象也并未改变商家“为买而卖”的动机。商家选择储蓄获利息,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多地买。也就是说,储蓄只是购买的延迟而非购买的放弃。

  回头再说出口。往深处想,国际贸易其实与国内贸易无异,出口也是为了进口。这推断我认为不会错,要不然你告诉我,一个国家若不想进口那出口的目的是什么?经济学讲参与国际贸易可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是说你出口自己生产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对方生产率高的产品可以双赢。若你只出口不进口,别人享受了你价廉物美的商品,而你却不去分享他国高生产率的利益,若这样你岂不是赔本赚吆喝?

  这正是当下中国的难题。不管怎么说,外储过多一定是外贸“出多进少”的结果。不过,此局面的形成并非我们不进口,政府曾多次表态要进口,可我们想进口人家不肯卖。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人家不卖,那我们还有何必要用政策优惠鼓励出口呢?经验说,一国外储能应付半年进口足够,而3.3万亿明显多了,出口政策不变将来会更多。

  由此看,我们的政策的确应该调,而且刻不容缓。可眼下不少人担心,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国内失业。不敢说没这种可能,但也未必一定如此。事实上,目前我们的出口商品并不全是“过剩产品”,国内也有潜在需求,只是老百姓没钱买而已。若能少出口而增加国内供应,物价必降;再设若能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近14亿人口何患没内需。

  我说过,中国经济跃升全球第二后,未来出口会阻力重重。未雨绸缪,我们不妨重点扩内需。扩内需当然不是不出口,出口还得出,但不必再刻意创外汇。要知道,外储不过是人家买我们商品后给打的借条,不用于进口就是一堆“纸”。明知想买的商品人家不卖,我们要那么多“纸”有何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东京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