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慈善问责”应瞄准“最差”机构
2013-07-05 10:36:25 字号:

  ■焦点观察

  应将“问责”利器瞄准“最差慈善机构”,使得那些真正的行业败类难以存身,从而抬高整个中国慈善业的底部

  时善思

  前不久,美国CNN电视台、《坦帕湾时报》等机构,对美国慈善机构的腐败现象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美最差的50家慈善机构在过去十年共筹得善款13亿美元,但其中10亿美元流向了盈利性企业,只有4%的钱最终给了需要帮助的人。报告显示,这些“最差慈善机构”,一般都是通过虚报支出、向亲友创办的公司支付资金、给自己的亲戚发工资、用机构的钱为个人花销买单等方式,干了很多涉嫌腐败的勾当。

  看来,在慈善事业发达的美国,慈善机构并非不少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纯洁”,公益慈善业者也非都是“天使”。

  美国《Worth》杂志曾以“是否高效地使用捐款”作为评选依据,评选美国100家最好的慈善机构,结果显示,这些“最有效率的”机构平均筹款成本7%、行政成本7%,加上未单独计算的项目管理成本,这些公益机构的成本大约在20%左右。然而,此次被曝出问题的“最差慈善机构”,支付给营销公司的佣金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调查报告显示,那50家最差慈善组织的筹资成本高达77%,远远高于“将不多于35%的相关捐赠用于组织的资金筹集”的标准。

  有慈善腐败,就有慈善反腐。美国政府部门对慈善的监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美国国家税务局要求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非营利组织,填报990表格;另一种是各州政府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管,一些州还设立了特别行动组,聘请专业人士审查慈善组织提供的材料,或根据需要任命讼代理人起诉违规组织。

  当然,仅靠政府监管,并不能有效杜绝慈善欺诈和腐败。因而美国有很多第三方机构,通过独立评估、出台行业标准等倡导活动来促进行业自律。他们会将筹款回扣率排行、财务危机排行、劣等机构CEO薪水排行、赠款囤积花不出去排行等信息,公之于众。这些信息,对捐赠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美国,媒体也是监督慈善的重要力量。其监督方式,除了传统的深度报道,也会进行各种排名。这就包括《worth》杂志评选美国最好的100家慈善机构,以及CNN等媒体联合调查的“美国最差的50个慈善机构”。这些排名,可以告诉捐赠人,哪些组织财务效率高,哪些组织可能会浪费或腐败。

  对于动机不纯、劣迹斑斑的“慈善组织”,美国政府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媒体没有放任,他们提出证据、依法处罚查禁、毫不留情地曝光。

  不过,美国民众不会因为这少数机构的不良行为而否定整个行业;美国那些治理良好的组织,也不会受到“唇亡齿寒”“一损俱损”的牵连。截至目前,全美捐赠总量,似乎从未因个别丑闻而大幅下降,这正是美国慈善文化成熟的表现。

  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慈善文化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少数组织的不良表现,经过网络和媒体的渲染,会招致对全行业的猜疑和责难,从而酿致“连累效应”,挫伤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造成全国捐赠收入下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所谓的“问责”,不是去调查最差组织和假慈善,而是瞄准最活跃、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慈善人物和组织,对其吹毛求疵乃至猜疑责难。这种“枪打出头鸟”式的“质疑”和“问责”,不管其有没有依据或者主观故意,客观上都打击了行业的积极性,限制了中国慈善事业上升的空间。

  “问责”本应是促进慈善组织完善治理、加强自律、提高绩效的助推器,但是“问责”也需要有事实依据,需要对慈善的专业知识,需要对行业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熟知,更重要的是需要对慈善事业的建设性态度。那些既缺少专业知识,又没有理性取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有罪推理随意指责慈善组织的行为,不仅难以成为中国慈善的积极力量,反而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

  建设现代慈善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转型进步,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对照美国成熟的慈善文化和发达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国的慈善事业还任重道远。

  中国的慈善界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从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非专业的“问责”模式起步,将“问责”的利器瞄准行业的“最差”机构,使得那些真正的行业败类难以存身,从而抬高整个中国慈善业的底部,打开上升空间,促进中国社会稳步扎实有效的提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时善思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