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及启示
2013-06-03 09:53:41 字号:

  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让我们领略到了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正如热兵器将大刀长矛击得粉碎,坦克的铁蹄碾碎了碉堡战壕,航空母舰让战列舰俯首称臣一样,信息化战争已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人类继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和机械化战争形态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规律,我们要如何驾驭信息化战争?本文从探究信息化战争特点入手,探讨近几场局部战争和世界发达军事国家前沿理论实践探索给予我们的启示。

  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

  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交战双方或多方主要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而进行的战争。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期,应该说,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还没有出现,近几场局部战争也只能称之为高技术战争。但是,从这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意义的局部战争实践给信息化战争描绘的大致轮廓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归纳出信息化战争具有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作战力量的主导要素由物质能变为信息能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决定作战中杀伤破坏能力的是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杀伤力等物质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物质能的拥有及释放,始终占据着作战力量的主导要素,决定着战争天平的倾向。在二战期间,各个交战国之间无不在比拼着战争工业制造能力,仅坦克及自行火炮一项,德国共计生产了4.9万余辆。前苏联生产了10.5万余辆。在苏德战场的后期,德军将领给希特勒的电报中频繁出现的是:“元首,我需要坦克,没有坦克,我们无法战胜蜂拥而至的苏军装甲集群。”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战争的胜负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单纯的兵力兵器数量的对比,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多、最快地占有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并有效地削弱乃至剥夺对方信息占有的能力。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他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以战场探测预警、情报侦察、精确制导、指挥控制、通信联络等能力为主的信息能已经取代物质能占据了作战力量的主导因素,信息能强大的一方,不仅可以通过获取信息使得战场单方面透明,而且能够有效地聚合各种作战力量掌握战场综合控制权。在海湾战争中,兵力兵器的数量相差无几:伊军兵力54万人,坦克装甲车辆7000余台;多国部队兵52.7万人,坦克装甲车辆5000余台。伊军在主战兵器数量上还略占优势。但是,多国部队所使用的计算机数量达到了近5万台,作为附属保障装备的计算机超过了主战兵器近10倍。同时,大量的电子对抗、侦察监视和精确制导武器装备的实战应用,使得多国部队在战争尚未打响之前,就已经占领了战场信息能的制高点。而由于丧失了制信息权,战争甫一开始,伊军就成为了战场上的聋子和瞎子,空有重兵利器却无计可施,在短时间内损失了86%的坦克、55%的装甲车和80%的火炮,陷入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二)战争的制胜理念由实体摧毁变为体系破击

  如果说在以往的战争中,制胜理念表现为消耗、摧毁敌人,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瘫痪其主要功能,进而使敌人丧失抵抗意志和能力则成为了信息化战争制胜理念的主要着眼点。在以往的战争中,由于作战方式单一,对抗力量有限,战场信息获取方法和能力低下,实体摧毁成为了战争制胜的不二法门。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战、心理战、网络战、信息火力战、特种战等作战方式粉墨登场,扬威战争舞台,非线性、非接触、非对称作战方式初见雏形,直击敌作战体系要害目标和关键节点成为了信息化战场的重要战法和手段,占领战场信息制高点的一方可以有效地对敌信息网络节点、指挥控制系统、侦察预警系统、后勤补给系统和交通枢纽等战争支撑要害目标实施精确有效地打击,并可通过多种方式消弭敌军民的抵抗意志,使得敌方指挥不畅、信息迷茫、武器失控、补给困难、意志溃散,最终导致敌作战体系功能失调甚至完全瘫痪。在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在一开始就发起了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先后投掷了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一举摧毁了伊军的指挥控制系统等核心要害目标,使得伊军的整个作战体系几乎陷入瘫痪。同时利用多种手段展开心理攻势,大批伊军不战而降,英美联军以仅阵亡139人的代价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三)作战效能的释放方式由数量累加变为系统综合

  一直以来,作战效能的释放由单一武器平台的作战能力所决定,其大小可以简单地依靠武器装备的数量累加来衡量。我们甚至可以说,参战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越多,作战效能就越强。而在信息化战争中,由于数字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拓展和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战场上的各个相互独立的作战单位和武器平台可以借助一体化的战场数字化网络实现有机的联接,围绕统一的作战意图,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自觉协同,形成整体的合力,从而使得作战效能成倍甚至成几何级数的增加。1997年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就是对这种一体化系统综合的有益探索,通过将战场感知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综合保障系统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战场信息的一体化。这样一来,一方面指挥员可以统一调配战场资源,指挥控制各个作战力量围绕统一的意图行动;另一方面各个作战力量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实现“自主协同”,从而实现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

  (四)战场空间的范围变为全维立体

  战场是敌对双方进行交战活动的空间,伴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战场的空间维度也在不断增加。冷兵器时代作战双方往往以战阵的形式进行一维的点对点对冲;热兵器时代战争在宽正面、多方向、大纵深进行,战场呈二维平面;机械化战争中随着空中作战力量的出现,战场空间扩展为三维立体;而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在传统意义上的陆、海、空三维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不仅包含陆、海、空、天的有形空间,还涵盖了电磁、网络和认知心理的无形空间。可以说,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是全维立体的。在太空中的天基武器平台不光可以为陆海空战场起到信息支援的作用,还将直接打击作战区域的各种目标;电磁空间业已成为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对网络依赖度的日益提升,以及战场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国家和军队赖以生存和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正因如此,网络空间的争夺已经模糊了前线后方、战时平时的概念,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又一主战场;而认知心理空间的斗争更是先于战争开始而始,迟于战争之后而终,混淆视听、控制舆论、攻心夺志业已成为了信息化战争的又一制胜法宝。

  几点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纵深推进,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面对新的战争形态,面对新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军队担负着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历史重任,该何去何从,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19世纪英国战略家、《战略论》作者利德尔尔哈特曾指出:“比向军人灌输新思想唯一更难办的,就是消除他们头脑中的旧思想。”创新与守旧,向来是军事思维领域的一对矛盾。体制内思想僵化,是影响军队信息化建设及作好信息化战争准备的最大“顽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俄罗斯实施军事改革时,面对层层阻力,不得不实施“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极端作法,就是一例证。对我军而言,军队建设与改革面临众多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要赢得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建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国防建设思想与作战指导思想。

  在海湾战争前,萨达姆拥有当时很先进的坦克、战机和导弹舰艇等,掌握着数量上毫不逊色于多国部队的陆、海、空三军,企图通过构筑“萨达姆防线”与美军在前沿阵地进行决战。与伊军高层战争预想截然不同的是,多国部队在攻击第一天,就对伊军的C3I系统及相关设施进行了猛烈的电子攻击和空袭作战,伊军指挥控制系统迅速陷入瘫痪,众多重要军事目标成为联军轰炸靶子,萨达姆与美军进行阵地决战的设想化为泡影。海湾战争中,伊军的失败,有武器装备不如人方面的因素,但根本的在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差距。萨达姆和伊军高层的作战思想仍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期,用二战时期攻防作战的思维来指导信息化作战,其失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海湾战争被看作是信息化战争的始端,伊军的惨败,从反面例证了作战思想对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制约作用,令人深思。

  (二)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出现了近30年的和平建设时期,对民族和国家发展而言,是幸之大幸,而对提升部队战斗力而言,机遇中包含有“隐患”。实战经验的不足,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军最大的短板。反观美军,从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到现在,在20余年的时间里,美军打完了四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均取得完胜,始终站在世界信息化战争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两者相比,任何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军人,都必将感觉到恐慌,一种本领恐慌,一种落后于他人的恐慌。如今,世界各军事大国的军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信息化作战能力突飞猛进,留给中国军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没有实战实践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的最根本的着力点。要立足我军建设实际,借鉴外军经验,始终把握住信息化战争脉络,力争在建军思想上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要以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依据,明确建设方向,制定发展目标,搞好顶层设计,牵引部队信息化建设;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突出训法、战法创新,规范战斗力检验标准和方法,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落实。

  当网络战初露端倪,美军就定期举行国家层面的“网络风暴”演习,并于2009年6月组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战司令部,全面加强美军网络攻防能力建设。当反恐战争硝烟尚未散尽,为实现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2010年美军提出“空海一体战”作战构想,并以此为依据加速推进部队转型和战法创新。

  (三)提升地方领导干部军事素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纵观人类战争史,从没有一种战争形态像信息化战争这样,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联系得如此紧密。信息化战争中不存在前线与后方,军队和地方明确的界线不复存在。改变思想观念、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承担者,不单单是军队,还应包括全体民众,尤其是起领导作用的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平时,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离不开地方的支持,需把国防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整体规划与实践之中;战时,军队作战任务的完成,需要地方党政机关以及商业、交通、科技、信息、媒体等部门的配合与协同。因此,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地方领导干部应重视相关军事知识的学习,切实认清担负的国防建设使命,建立有效的军地领导干部互训机制,以较高的军事素养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国家战略的落实。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郭若冰 邬鹏 李景卫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