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周显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解放思想的主题
2012-11-12 16:15:13 字号: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解放思想的主题。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过程中,为我们党确立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先后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最后定格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旗手,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人们在评论邓小平解放思想观点时,往往用胆子大、敢冒、敢闯、敢试等词语来进行表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掌握规律。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段话:第一句话:“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二句话:“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通观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其一,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掌握规律。解放思想就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有的放矢。解放思想既是务虚,更是务实,必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其二,解放思想要尊重客观条件,解放思想不等于胆子大。解放思想既要反“左”,也要反右;脱离实际条件解放思想只能是盲目冒进,事与愿违。其三,解放思想要符合群众的要求,满足人民的愿望。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原动力。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本人的作用就是将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科学发展观的特质是科学性、规律性,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探索的产物和理论结晶,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贯彻落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事求是,是“求实”与“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防止被抽象化、口号化、庸俗化

  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年来,已经成为全党和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指导思想,成为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解放思想在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的同时,也存在抽象化、口号化、庸俗化的问题。所谓抽象化,就是不问具体对象毫无针对性地讲空话、放空炮,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所谓口号化,是指嘴上说的是科学发展观,文件上写的是科学发展观,做的还是老一套。仅仅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是不行的,必须研究阻碍我们转变的旧观念、旧体制,把我们思想里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旧观念解放出来。所谓庸俗化,是指把“闯红灯”、“踩黄线”、“钻空子”、打“擦边球”等当作解放思想,热衷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解放思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它是由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和实践主题决定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今天解放思想的历史任务和实践主题。

  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解放思想

  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需要将抽象的解放思想目标要求进行行为化分解,物化成可操作的行为指标或描述性指标标准,建立行为化指标体系,使大讨论活动找到“硬抓手”,把解放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让广大群众切实看到解放思想的成果。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 23”讲话中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是关系全局战略抉择的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与主线的内涵。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分析,“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命题;“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引领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它告诉我们: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离开了科学发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就无法解决,社会和谐的局面就难以实现。

  第二,尊重发展差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搞一刀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历经两次重大的理念转变:第一次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第二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同时,由于各地区发展的起点不一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别的地区、单位经验的照搬照抄,从来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三,注重公平发展,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和谐发展,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重大转变。应该说,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其固有的效率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促进了社会整体进步,另一方面利益最大化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优胜劣汰原则,也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市场经济能够带来发展效率,但不能带来发展公平。当前,我国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构建社会和谐任务艰巨,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距离较远。促进社会公平,党和政府要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防止权力的越位、缺位,杜绝权力异化;要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引导群众认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实现的过程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从系统上化解矛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让群众成为衡量发展成效的评判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评判科学发展成效的认识主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质上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观,发展的成效到底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为此,一是要继续推进科学发展观大众化,使人民群众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使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科学发展、更加主动投身科学发展,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尽快完善干部政绩的科学评价体系,衡量发展成效要由人民群众评判。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不能由理论本身来回答,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应当由实践来检验,由人民来评判。为此,要纠正干部政绩考核上存在的重视上级部门考核、轻视基层群众评价的弊端,让群众想说话、能说话、说话算数。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显信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