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是“亚洲最宜居城市”、“全球华人最宜居城市”。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新加坡不断创新社区管理,社区发挥了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巩固执政党基础的重要作用。笔者于2012年9月赴新加坡参加了科学发展与领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亲身感受了新加坡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对其完善的社区管理、整洁的社区环境、优质的社区服务感触尤为深刻。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经验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远近并举,坚持科学规划、一贯执行是创新社区管理的关键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重视规划的国家,在建国之初就聘请联合国高级专家编制了高起点、高标准、覆盖全境的概念性发展规划。其城市、社区规划期限长达30-50年,具有前瞻性和严谨的规划技术。在规划设计和执行中实施“白地规划”、“检讨规划”,既考虑城市均衡、可持续发展,又考虑规划师的预见不可能穷尽一切,将部分城市土地暂时“闲置”起来;每5年就对城市规划组织一次全面的检讨。新加坡的长期概念规划通过宪报颁发,拥有法律约束。50年前的规划方案现在还在持之以恒地实施,六十年代开始的组屋计划和绿化工程仍在建设之中。
对比新加坡,我国的城乡、社区规划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且有严格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限制。短命建筑时有发生,这种“深度近视”、“捉襟见肘”的规划,如同“螺丝壳里做道场”,无法优化城镇的功能布局。城乡的规划管理体制也过于僵化或随意,正常的规划修改程序非常复杂,导致规划实施中明知有问题,却无法及时补救。很多很好的规划却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常常毫不费力气的就朝令夕改等等。
解决我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不能靠“一招制胜”,要远近并举,打好“组合拳”。首先要着眼于宏观、长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城乡社区的远景规划及各项社区专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其次要完善对政府部门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约束,加大对擅自调整用地性质、增加容积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持对随意修改规划追责的高压态势,让规划不受“官帽”限制,更具强制约束性,避免利益驱动带来的扭曲。第三要从根本上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摒除唯GDP论、面子工程,提倡综合绩效化,要考核任期内政绩,更要考核对相关政策的延续执行力。
启示二:上下贯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创新社区管理的基础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健全、运转协调,是政府指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完美产物。社区管理指导机构和基层组织的“三驾马车”分别承载着主体任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作为政府责任部门,负责社区发展的政策制定、职能策划。下辖人民协会、社区发展理事会、市镇理事会三个指导机构,承担着社区基层组织管理、社区福利工作、市政物业管理职能。人民协会又下辖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和居民委员会三个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联络所着重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居委会侧重对包括邻里关系在内的居住软环境管理;公民咨询委员会则起到了党、政、民之间的媒介及执政党基层外围组织的作用。在新加坡,政府不直接参与社区管理事务,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把握社区活动的方向。而社区组织分担了政府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抓手”。
我国目前的社区管理是采取政府主导,其他社会组织处于从属地位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架构下,社区管理的主体角色混乱、职能交叉、社区自治组织十分不健全。特别是作为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下的三大主体居委会、物业和业主委员会处在“居委会行政化”、“物业商业化”、“业主委员会形式化”的尴尬境地。我国的居委会是集“自治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经营管理”于一身,职能繁多、功能混杂的全能型组织。社区更多的是完成上级政府部门布置的任务。居委会的“行政化困境”使其无暇顾及社区的自治性管理事务。
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居委会的角色,落实居委会的自治职能,把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职能下沉到社区,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政府要从具体的社区管理中抽身出来,更多的做好社区的规划,对社区管理给予引导、指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社区要回归服务职能,不再承担经济职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要完善社区的自我管理网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社区各专门委员会,合理设置社区居民小组和楼栋长,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公约制度,完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等议事制度。要健全民主自治体系,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培育和扶持其他民间社会组织,增加业主的参与管理意识和能力,实现社区的高效管理。
启示三:内外并驱,树立服务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是创新社区管理的重点
新加坡的社区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在社区里,服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他们在社区开办廉价幼儿园,让贫困家庭孩童可以接受学前教育;为妇女提供服务,保障她们的工作权利;为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等。其人性服务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如社区的组屋翻新、电梯翻新、公共设施的建设等事项,都必须经社区居民的投票表决,达75%以上支持率才能通过实施。新加坡社区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度也非常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大部分都不拿报酬,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完全是兼职的、义务的,义工人数约占到全国人数的15%,达近7万人。
相较于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服务,我们的社区管理更多的还停留在简单的“管”上。即便是服务,也十分粗放。我们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主要还依赖于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弱、程度低、能力差。
我们的社区管理理念要实现由“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的转变。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建设服务型社区。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通过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进而凝聚人心,推动交流,促进居民合作参与社区管理,增进社区居民的归宿感、认同感。要建立合理的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和途径,借鉴新加坡经验,吸收一批在群众中有威望、活动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的“群众领袖”进入基层组织,让他们充分发挥特有的地缘、人缘优势,广泛动员民间社团和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要搭建义工服务、培训、调配平台,建立义工关爱和奖励机制,不断壮大社区义工队伍,弥补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上的力所不及之处,实现管理服务的双向互动和无缝对接,使基层社区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凝聚力量的平台,成为邻里而居、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作者系中共城步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蒋伟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