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力协作,强化民族文化领导。一是强化领导。始终将民族文化工作纳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单位直接参与的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次以上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少数民族文化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工作。二是详尽规划。把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全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实施项目的计划及保护具体措施。三是科学立法。城步县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与县人大沟通协调,深入乡镇开展调研,赴外地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立法考察学习,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意见,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修改了《城步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制定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
2、大力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精品。一是抓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签订合同,科学地编制《清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项目发展规划》。同时新铺2000多平方米古民居群石板路,正动工兴建集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中心。二是挖掘和整理民族特色文化。组建了桃林村“傩文化”表演队,并为其添置民族服装150套;组建了长安营乡大寨村芦笙队、民俗文化表演队,投资近10万元的资金为村里配备了音响、道具和服装。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县民宗局局长多次到相关村组,与群众探讨全村民族特色文化发掘规划,同时协同文化、旅游部门专门制作了傩戏光盘对外宣传推介。三是修建诸葛城文化墙。斥资修建了滨江文化长廊,详细记载了城步历史沿革、杰出人物、风景名胜、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名人诗咏等七项内容,宛如一幅历史长卷,将一个古今城步全景浓缩在世人面前。
3、合力抢救,保护民族艺术瑰宝。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组织退休老同志、专家、文化站辅导员对全县民族文化进行调查、收集、挖掘和整理。城步县共收集各种山歌12万余首,谚语1.2万余条,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5000余个,民间音乐200余首,民间戏剧舞蹈50余个。二是搞好申遗工作。2010年“城步吊龙”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代表湖南元素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演,“油茶文化”、“贺郎歌”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全面搜集和精心整理,顺利完成了“利济门”、“高山红哨”、“清溪古民居”、“长安营大寨古村落”四个省级项目的申报工作。三是加大编撰力度。切实加大民族古籍的抢救和收集整理力度,组织编写了《城步苗款》,奠定了苗学界的地位;协助中国社科院民族语言研究所李蓝博士出版了《中国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语》,全文70多万字,填补了湖南苗族语言空白;编译出版了《情歌精选》、《城步苗族风俗歌集》等一批反映城步风土人情的小册子。
4、全力整合,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一是力出精品。城步县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的文艺作品61件,拍摄图片资料1700余张。民族文艺工作者们组织9篇群众文化论文赴邵阳市参评,其中有2篇送湖南省出版;向邵阳市群艺馆报送了30余件美术作品,20余件书法作品,创作了舞蹈脚本6个,小品4个,摄影作品40幅,多个舞蹈项目在省市获奖。二是加强培养。启动了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训工程,建立民族歌舞培训中心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训基地,对已列入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及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进行传承人培训。经常性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35%以上,已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目前,城步县有少数民族业余文艺骨干6500余人,民族歌、乐手2100多人。社区民族文化活动、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也在蓬勃发展。三是创新载体。城步县新建了近3公里长的图文并茂的诸葛城文化长廊和以儒林广场为中心的文教区。先后投资修建了丹口、汀坪、兰蓉、五团等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并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好了双井、冷水坪、白羊等4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利用建整扶贫机会,建好了楠木、联龙、源水等96个村图书室。目前,城步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作者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红网
作者:阳望春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