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武陵源杨家坪村:筑牢发展基石插上增收翅膀
2012-09-19 15:29:10 字号:
  杨家坪村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南部,是典型山区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310户1128人,党员47名,劳动力585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一直来杨家坪村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不均衡,制约着该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2011年开始,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田华玉同志联系该村建设扶贫工作,派驻了强有力的建设扶贫工作组,全面开展建设扶贫工作。两年来,通过共同努力,为杨家坪村协调和投入建设扶贫资金477万元,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狠抓基础工作、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该村筑牢了发展基石,为群众插上了增收翅膀。
  
  多措施并举,让“堡垒”更加牢固。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劲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好坏,是决定建设扶贫成败的关键。两年来,工作组始终把抓村级组织建设作为重点,以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即定目标,积极构建发展“堡垒”。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创先争优”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学习,提高了党员素质。经常召开两委会议,教育班子讲团结、顾大局、谋发展,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搞好内部团结。同时,还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帮助个别能力相对较弱的村干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以及科技知识水平,使村支两委和全体党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领导群众脱贫致富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通过整章建制,坚持“四议两公开”,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学习日制度,重点完善了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党员量化考评制度,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保证党员人人肩上有担子,基本消除了无事党员,村支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较好地发挥了村级班子的“龙头”作用,“有困难找党员,想致富找支部”,在村内慰然成风。两年来,新发展党员1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名,培养年轻后备干部2名,该村支部书记被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考上了国家公务员。
  
  多方面支持,让发展增添合力。两年来,杨家坪村的建设扶贫工作先后得到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多方面的支持。一是领导支持。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到村组进行广泛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建设扶贫工作落实项目、落实资金,排忧解难,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对两年的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研究审定,描绘了建设扶贫发展蓝图。二是单位支持。区政府办、区发展和改革局、武陵源索道有限公司三个建扶后盾单位对该村建设扶贫给予了全力支持。区政府办作为建设扶贫牵头单位,积极主动帮助协调项目、资金,并挤出资金20万元,支持杨家坪村建设。区发展和改革局多次到杨家坪村调研,指导申报项目,两年来,为该村建设共投入资金37万元。武陵源索道有限公司虽然是外资企业,但十分重视和关心扶贫工作,专门组织员工到村里进行访贫问苦,两年来,共支持30万元。同时,区交通、水务、林业、农业、民政、扶贫、国土等部门都从项目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三是群众支持。该村的建设扶贫规划是在广大群众参与下制定的,群众看到自己提的一些要求与设想都列入到了规划里面,在具体实施时,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在搞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占田、占地、占林,群众都积极支持,有些还是无私奉献。
  
  多设施先行,让基础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农村群众贫困的重要因素。工作组进村后,认真开展调研走访,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困难入手,突出抓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致富的条件。投入资金6.5万元,完善整修村级阵地配套设施,让村级组织有了安全、舒适的“议事堂”。投入资金214.2万元,整修了村组公路8.5公里及桥梁3座,硬化了村组公路4.6公里。投入资金2万元,修建机耕道桥梁700米,为523人出行和农业生产铺就了一条“致富路”。投入资金10万元,对2口山塘进行了除险加固,整修了灌溉引水渠500米,让300余亩稻田及80亩水产养殖区灌上了“营养液”。投入3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1200米,确保全村90%的户喝上“放心水”。投入资金25.5万元,实施了残疾人建房,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危房改造,让24户群住上了“安全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五改”工程,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建了沼气池235户,垃圾池16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7户,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让大部分群众生活在“幸福园”。
  
  多产业并进,让农民增收有路。生产发展是扶贫工作的中心,农民增收是扶贫工作的核心。为了能让农民稳定增收,根据该村生产自然条件,引导村民群众因地制宜,适度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发展种养产业。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出台了详细的种养殖业“以奖代投”办法,充分调动老百姓投入基础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结合市场需求和村情,流转土地50亩,建立龙虾养殖基地,年产值达10多万元。流转土地50亩,建立大闸蟹养殖基地,年产值达90多万元。流转土地10亩,建立河蚌立体养殖基地,年产值达5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流转土地388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年产值达300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其他种养殖业。新引进了350亩的油茶种植项目。新发展4户麻花鸡、土鸡养殖大户,5户肉鸭、蛋鸭养殖户。发展了15户以栽植桂花树为主的种植户,面积达20余亩。在抓好该基础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全村富余劳力劳务输出,该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达400人,每年实现劳务总收入达500多万元。全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80元,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两年人均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
  
  多宣教引导,让农村沐浴新风。工作组针对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评比等载体,引领群众走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把送科技下乡、深入宣传“八荣八耻”、严厉打击“地下六合彩”等一系列活动,使群众开始逐步崇尚健康、文明、科学、诚信的理念。开展了普法宣传、送法律下乡以及实行全面广泛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引导群众在行使民主权利等方面沿着法制的轨道进行,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遵法守法自觉性,净化了社会风气。以农户为基础,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和环境卫生评比活动,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群众中形成了“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的良好氛围。组建了红旗管乐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培育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两年来,全村无安全事故、矛盾纠纷和上访事件发生。
  
  经过两年的努力,杨家坪村的发展基础和群众增收路子都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将继续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共谱建设扶贫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宋波浪 李冰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