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对于每一个在市场中打拼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内的统计数据质量乏善可陈,经常出现“自摆乌龙”的现象。统计数据已经失去了公信力,一些企业为了决策不得不花钱去买数据,间接催生出一个行业。统计数据失真的危害不言自明。
据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我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省瞒报实际钢铁产量,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一‘秘密’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大为恼火,并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抨击河北钢铁产量统计数据造假。”河北省瞒报钢铁产量,如果说能对河北省钢铁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倒也可以理解。恰恰相反,数据的不实对于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钢铁行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才叫咄咄怪事。
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河北省瞒报5000万吨产量会对其他省份产生一种误导,那就是河北省主动放弃部分市场份额,其他地方认为这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继续增产。这必将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6.37亿吨,2011年产量约7.3亿吨,就是明证。同时对于国家制定钢铁产业政策也产生了影响。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已的勾当。难道瞒报官员用上海话来说是“港督”?
但是怀疑瞒报官员们的智商那就大错特错了。瞒报一方面可以为节能减排无法达标遮羞,免受问责;另一方面各地钢厂的产值、GDP却丝毫未减,为保增长作贡献,让政绩斐然。至于产能过剩造成的危害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归到统计部门身上有失偏颇。正如报道中所说的,“瞒报产量背后,地方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统计部门管不住“温度”,但是对“温度计”却把握得相当好。地方政府需要几度,就报几度,不管外面是“热浪涛天”,还是“冰天雪地”。钢铁行业的景气度可以说降到冰点。截止8月30日,公布年报的17家上市钢铁公司总共亏损9.2亿元,而去年同期却是盈利50.6亿元。河北钢铁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利润下降60.18%,597亿元的营业收入,最终只取得了3.9亿元的净利润。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更直言:“现在钢铁行业卖一吨钢的利润是1.68元”。而各地还有新产能投放。河北省的瞒报可以说为钢铁业奏了一曲“燕赵悲歌”。遗憾的是,却没有人为这一切负责。
河北省瞒报钢产量,掩耳盗铃,最终害人害已,但是能否从数据造假中吸取教训却不得而知。在当前体制下,指望地方政府的自律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不现实的。今年刚刚推行的数据直报已经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层层干预,名地数据频现“双轨制”。显然,只有确保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并进行垂直管理,不再是地方政府的附庸,才能有效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来源:红网
作者:陈王伟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