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观众对于这样一种寓教于乐又略带悬念竞争意味的新型节目形态充满好奇,但是久而久之,呆板的问答形式,题目的专业性过强打击了普通观众的收视愿望和兴趣,电视现场答题与坐在家中收看的受众之间缺乏沟通互动,受众逐渐失去了对于这类节目的好奇心,自然也使得知识竞赛节目很长一段时间在荧屏上“半死不活”。
随着传播观念的变化,特别是电视工作者对于观众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此时,电视工作者又重新拾起了知识竞赛这种节目样式,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后全新登场,将知识竞赛在提法上改称为益智类节目,并如愿以偿地掀起了全民益智的高潮。
自《开心辞典》红遍大江南北以来,各种益智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经过时间的考验,现在的益智节目更注重娱乐、更加尊重观众、更加平民化。经过精心打造的益智类节目极大地强化了娱乐竞争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加强又恰好契合了现代人逐渐增强的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乐于竞争的心理,对于参与者而言,无论动机怎样,他们完全进入到游戏状态中,没有太多的外部压力,完全是一种主观竞争愿望和求胜心切的心理展示的融合。
这类节目集趣味、益智、知识、奖金、紧张、幽默于一身;由高科技网络、声讯手段支撑,确保场内场外热情互动、扣人心弦的参与气氛;舞美、灯光、音响协调配合;从参与到收视完全面向普通受众,平民化意识得到加强;选手选拔机制科学、公平;题目设置广泛且难易适度;这些都保证了节目自始至终吸引人心。
最近江苏电视台推出了《一站到底》,作为江苏卫视幸福节目带中周末档的后起之秀,这档节目打破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每档节目中将会有各种年龄层次,不同身份,各异性格的10位守擂者和一位攻擂者参加,以PK的方式获得别人手中的奖品,能否“一站到底”,成为节目中最大的悬念。这个节目我也看了几期,它的题目涉及面很广,包括生活常识、文化常识、科学常识等,甚至还包括娱乐圈的八卦。比如说,《文化苦旅》是哪个作家的第一部散文集,BBC是哪个国家的广播公司的英文简称,铁生锈形成的表面会变成什么颜色,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的IMF的全称是什么,等等。题目容易得不能再容易,注重娱乐性,一般不会为难选手,但涉及的范围太大,很多人在中途掉下了舞台。或许要想在舞台上拿走那些诱人的奖品,攻擂者需兴趣广泛,各方面不精通没关系但一些常识性的小知识都懂,且平时爱看报纸杂志。
作为一档益智型电视节目,《一站到底》是比较成功的,它那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就可证明这点,但它在接受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了大家的争议。从益智类节目的本体认知角度看,我们也许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将“益智”单纯地认知为“知识”甚至“常识”,而应该将“益智”视为以“智”为主的宏观课题,将以“知”为主体转向以“智”为主体,“智”更关注着人性的种种呈现,而且必然将逐渐走向益智类节目策划的焦点位置。
外国的益智节目发展较为成熟,从传播知识为主体,到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并重,再到以生存竞争为主,在“拟态环境”中凸现“智”的建构;从被动参与到竞相报名、层层淘汰选拔的主动参与;从受众被动的观赏性参与到传授双方互动的竞争性参与再到受众主动的自娱性参与,这中间体现的公平公正以及临场发挥与问题设计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中国的益智电视节目也应该向这方面转变。中国目前的益智节目太注重娱乐性,问的问题都停留在基本常识上,问题不能太专业,但也不能太随意。因为问题太简单,什么人都可以去参加,《一站到底》给那些极想出名而又不甘平凡的挑战者提供了被广大观众看到的机会。看节目时,你会发现其实有些人完全是冲着出名而去的,在舞台上会有各种特殊身份的人。我不否认人有希望得到别人关注的爱好,但想要别人关注自己应该让别人看到你真实而又独特的一面,而非你的虚假与做作,很受不了一些挑战者的夸张做作。
或许这些益智节目应当更规范一些,更注重一下技术性,问的问题不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如果可以联系实践我想应该效果会更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并且可以做到。有些事物实践后更能被记住,我们不是因为要去挑战而去死记硬背,而是因为我们生活确实需要它,并且能够很好的应用它。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愿我们的益智节目更加精彩,更加有内涵。
(作者系:湖南师大附中高1006班学生)
来源:红网
作者:李沛成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