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精减“副职”有赖于深化用人体制改革
2012-06-08 15:38:23 字号:

  近日,安徽省芜湖市一位副市长因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受到舆论热捧。但随后记者惊讶地发现,380余万人口的芜湖市竟然配备了11名副市长,大大超出一般职数。前日,当副市长职数过多引起质疑后,芜湖市政府网站更改了有关副市长的名单信息,将其中3人的名字撤下(6月7日《郑州晚报》)。

  常言说,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尽管就一个地级或县级行政区域来说,对行政领导职位的设定,相关的法律规定仍需要进一步细化。但即使没有明确细化规定,如此庞大的政府领导和秘书团队也着实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要知道,副职超编扎堆,很容易造成行政成本过高,同时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不仅易产生“摩擦”、“内耗”,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甚至滋生腐败,引发激烈的官场斗争,还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加剧了财政负担与社会不公。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明确的政府“超编”标准,地方各级机关的编制及领导职数基本上都是地方自己说了算,从而导致冗官冗员,机构膨胀,尤其副职泛滥现象十分严重。现在问题是,如此庞大的行政团队不仅增大行政成本,过度耗费纳税人的血汗钱,而且暴露出干部任用机制的无序和人事编制管理的混乱。尤其是如此庞大的行政团队,极易衍生如下弊端:一是拍板环节增多,遇事扯皮推诿;二是争权夺利,工于内耗。由此造成的后果可谓相当严重。更为可怕的是,如果这样的行政团队得不到节制,照这个阵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还会继续膨胀下去,到时候形成整连整营的建制都有可能。

  早在2009年初,中组部、中编办就下发了《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全面启动全国官员“减副”。但目前“减副”到底谁胜谁负,犹未可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动大手术。“减副”既不能重蹈以往“名减实转,以转代减”的覆辙,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仅让优秀干部能进能上,还要敢于让被减副职下去,直到把最不称职的官员逼至行政格局之外,如此“减副”才能“减”出实效。就目前情况,“减副”能否减彻底,有赖于官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成为现实。而这不仅需要制度的构建,更要有一种遵从显规则意识的官场文化的构建。(吴学安)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吴学安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