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当不少地方的孩子还面临“上学难”、“上学贵”时,陕西北部的府谷县,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已经实施了近一年,全县4万多名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全部享受到了免费教育,其中外来人口占到三分之一。从2012年春季开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施“零收费”政策。
又是一个“免费”县!又是陕西!近些年来,从神木到吴起,到宁陕,再到如今的府谷,这些西北大地上的小县城,因为免费医疗或免费教育而为中国人熟知,生在那里的人应感到幸运,而我等外人,似乎只有羡慕的份儿。
我曾经俗不可耐地以为,偏居西北一隅,无论是穷是富,那里的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繁华的,当地花那么多钱,免费让他们上学,最终能留得下他们么?曾经一家位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媒体前往宁陕探访免费教育时,向当地一位官员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对方的回答是,“按情理讲,大学生毕业后即使不回来工作,也会往家里寄钱,过年过节还会回来孝敬父母,这样他们家的生活就会改善,一家人就脱贫了。”
“培养一个,脱贫一家”,这话朴素得就像拉家常,却成了一种执政理念,像极了臊子面、肉夹馍塑造的陕西人性格。
而还有那么一些县城,也成名了,却是另外一种缘由,叫人可笑甚至可怜。比如这两天,云南一个叫富源的地方,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却斥资千万办了一场明星演唱会,一时间叫响全国。当地官员解释称,几千万是由煤老板出的。
同样盛产煤矿,同样有着腰缠万贯的煤老板——在府谷,检索出一条新闻:2010年,当地57位煤老板捐资12.8亿元,用于支持县上“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级中学、西部一流的第二医院和省内一流的职业中学和第四小学、第四幼儿园”。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里体现得真是再明显不过。
不可否认,无论是神木的免费医疗,还是宁陕的免费教育,与当地执政者的个人喜好有重要关联,但当免费在陕西成了一种风气,甚至几乎成为一种“陕西模式”,我们则有理由期待,有朝一日,它能够成为更多地方的共识,到那时,“免费”或许就不再是某地成名的理由了。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子明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