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贯彻落实“一号文件”为抓手,明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要求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化道路,不仅是由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农业资源要素条件决定的,而且与我国体制转轨、工业化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一)在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还是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一系列基本政策,都是在这一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从实践看,这种经营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
(二)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兼顾多重目标的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特性,在于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按照2006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只是印度的1/3,日本的1/12,韩国的1/2,英国的近1/60,美国的1/300。受资源要素刚性约束,我国不可能靠大规模土地集中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小规模经营将持续相当长时间。要在这样超小规模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之艰巨、过程之复杂、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时,基于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以及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同时实现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目标,使农民能真正分享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三)在市场化改革深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多数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市场发育已经较为成熟,产品和要素定价机制较为健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和成本较小。过去30多年来,我国政府虽然放松了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但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存在的市场调控和规制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目前城乡之间尚未建立起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导致资本、劳动等要素“净流出”农村,不利于传统农业的改造。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这决定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基本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再推进农业现代化,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则大体与工业化同步进行。目前,尽管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扭转工农不平等格局,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的条件,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不仅如此,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对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一定的侵占。这种特殊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五)在地区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的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
任何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区域发展差距,但类似我国这样区域之间存在高度差异的国家较少。我国资源多样性十分突出,各地区地貌气候条件差异大,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同时,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即将发生转折性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球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加快进入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不平等严重侵蚀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关系逐步得到理顺,由于“价格剪刀差”造成的农村和农民利益流失的状况有所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的格局趋于改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缺位,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以新的“剪刀差”形式加剧外流。稀缺要素资源的流失,使农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构成严峻挑战。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但农业要素“净流出”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给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新挑战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我国4.7亿农村劳动力中,每年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达到2.42亿,占比达到51%。大量见识广、学历高、能力强的青壮年农民转移出农业生产,影响到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以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大量农民离乡进城,从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导致农产品需求刚性增加,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条件下,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式微造成农业组织化进程深化受阻
实行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由于财权上提事权下放,基层政府预算外财政收入来源被切断,部分地区县乡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不少地方只能依靠举债或筹集非税收入维系运转,根本无力也无心组织农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而带有强制性的“两工”制度被取消,基层政府组织调动资源的能力进一步下降。村级组织由于原有公益事业资金来源消失,同时债务被锁定,物质基础被削弱,组织村民开展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不强,资源动员能力下降。在小农分户经营基础上,基层组织动员机制式微,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无钱组织、无人组织”,老化破损严重,给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人口与资源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农情。由于人口增长尚未跨越拐点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加速发展,人地、人水矛盾还在进一步加剧。2000~2010年,我国人口从12.58亿增加到13.41亿,而全国耕地面积从19.24亿亩减少到18.18亿亩。从中长期看,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趋势还将持续,生态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资源条件将更为严峻。与此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我国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而且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也呈加重之势,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五)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难度空前加大。与此同时,随着农业领域的逐步放开,外资加快进入步伐,对国内农业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也对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绕不开的问题。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遵循“大农业、大资源、全链条”的理念,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加快重构农村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一)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并举,强化农业科技在产业上中下游的贯通,探索建立农业科技进步新模式,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快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发展格局。一是将动植物育种技术与新品种创新、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创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业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创新、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生物质技术创新等作为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链整体现代化。在政策、科技资源投入上适当向产后环节倾斜,加大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综合技术集成,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农业科技计划支持方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四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等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二)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
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重点在于解决耕地补偿标准低、农村金融缺失和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等问题。要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逐步取消要素流动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行政或人为干预,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综合采用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提高生产要素从农业获得的报酬率或降低收益风险。要以征地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分层次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覆盖度和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硬性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支持,放宽农村要素参与金融服务的限制。
(三)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户联合和合作的统一经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尽快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入股、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合同联结、服务联结和资产联结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按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科技直通车、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科技信息网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二是重点探索建立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吸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回归农业。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吸引新生代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充实农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五)重建农村社会组织动员机制
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对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提高资金补助标准,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完善村级公益事业财政资金奖补制度,加大对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在稳定现有农业补贴规模和标准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将财政投入增量资金切块集中到村集体,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一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适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切实加强农村两委干部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组织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首先,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逐年提高农业补贴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农资综合补贴占全部农业补贴的比重。拓展农业补贴范围,适应土地流转的新形势,探索建立对农业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的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补贴动态预警预测系统,定期开展补贴效果评估,调整修正财政补贴规模和标准。其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民收入保险范围,建立包括产量风险、质量风险和价格风险在内的更加明晰的保险项目。逐年提高现行农业保险赔付率,鼓励和帮助农民继续发展生产。根据国家财力状况,降低或取消农民投保费用的支出,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最后,加强对国外资本的利用和管理,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在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涂圣伟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