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破格选拔23岁的清华大学选调生焦三牛为副县级领导干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干部选拔制度的思考。本报“走转改”采访小组最近来到甘肃省武威市,深入县乡村组,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谈心,了解基层同志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想法。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干部群众有“三个非常急切”:对发展非常急切、对能够带领他们发展的人才非常急切、对国家出台选拔人才的特殊政策非常急切。
西部发展不快,缺乏人才是主要原因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不能实现跨越,群众的生活能不能大幅度改善,关键在于干部,在于各类专业人才。过去西部靠国家分配大学生,现在靠自然流动。西部地区条件艰苦,要引进人才和选拔优秀干部就必须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在制定经济发展差异性政策的同时,制定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特殊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干事创业。这是我们在采访基层干部时听到的最多的话语。
党的十六大以来,甘肃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种原因,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和兄弟省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测算,甘肃贫困人口有1300多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
地处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市干旱缺水、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虽然,近两年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比2009年翻了一番,但这只是在小基数、低水平基础上的较快增长。武威要实现跨越发展,只有通过引进和重用优秀人才,形成发展的聚集核,进而聚集发展要素,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武威市人才缺口很大。据了解,2000年以来,武威考出去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学生56031人,到武威就业的只有5573人,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69人一个也没有回来。“十二五”期间,各类人才缺口将达到5.24万人。其中工业人才缺口1万人,生态建设人才缺口1000人,现代农业人才缺口4500人。
武威市的干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800多名县级领导,九成以上的是当地干部,学历相对较低,年龄偏大,眼界不够开阔,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6.2%,35岁以下的只占1.8%,经受过工业专业教育的仅42人。
当地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状况不容乐观。2008年以来,仅全市市直部门调离干部就达10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3人。2010年,武威市曾拿出当地工业园区负责人等11个领导职位进行全国公选,方案规定按10∶1选任,但报名人数仅20人,符合条件的仅12人。
鼓励优秀人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不仅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出台相对宽松的区域性人才政策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参与西部的经济建设,2009年、2010年甘肃省、武威市分别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孙伟调任武威市凉州区副区长,现已改任古浪县县长。2010年至2011年,甘肃省陆续从清华大学引进21名优秀选调生,其中到武威有7人。
之所以降低门槛,是因为对人才的渴求。2011年12月,武威市拿出3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全国公选,并结合协议及实际情况,对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资格再次放宽,即“211”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在武威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可直接报考。7名清华大学毕业生有4个考取。根据武威市委组织部统计,拟任用的31人中有博士10名、硕士9名,来自北京、山东等外省份及甘肃本省其他市州干部17名。
记者见到孙伟时,他刚刚参加完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他说,当前,东部地区人才相对过剩和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矛盾突出,而艰苦地区能够吸引人才的就是广阔的事业平台。
火荣贵说:“我们谋求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会违背规律。人才建设必须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人才政策不能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脱节。落后地区引进人才,降低一些公选门槛,是一条有效途径。期盼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区域性人才政策。”
一位基层组织部长说,欠发达地区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培养拔尖人才?怎么培养和选拔人才?采取全国统一的政策是必要的,但统一性要和特殊性相结合,要建立区域性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向西部、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武威这次公选在外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但是记者在武威市接触的干部群众对这次公选都表示支持和理解。该市高坝镇蜻蜓村十三组村民张永端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告诉记者:“选拔的干部一定要能带领我们发展,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年龄工龄不是大问题。”
基层干部纷纷建议:中央国家机关应该每年优先选拔录用一批有西部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这就是对西部吸引人才最有力的支持。同时鼓励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到西部任职,到基层任职,达到双向交流。
公选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发展地方经济。公选干部要立志做大事,非做大官
人才引进后如何培养、管理和使用好,确保公选干部健康成长、干出成绩,防止能说不能干,武威市制定了《关于加强公选干部培养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各职位公选干部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加强培养管理,促使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干出业绩,发展一方经济,成长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最近在考察武威时强调:“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锻炼成长的平台,优任劣汰,使他们为武威的发展、为武威的百姓建功立业”。
武威市古浪县委组织部长陈福萍说,要包容、善待、支持公选干部,让他们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地方经济,有关组织部门要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心理,为公选干部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武威市民勤县县长黄霓是从团省委下来任职的,她深有体会地说,让公选的年轻干部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是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表现。
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担任挂职副镇长的王德超和在黄羊镇担任挂职副镇长的孔祥明都是清华毕业的,他们告诉记者,公选的目的是选人干活,不是选人做领导。公选干部要立志做大事,非做大官。(夏 树 何兰生 焦 宏 吴晓燕 施 维)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夏 树 何兰生 焦 宏 吴晓燕 施 维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