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雷锋精神”系列解读之一
新时期一个深邃的文化治国课题
2012-03-06 10:54:35 字号: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月29日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深入解读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人民网理论频道于今日起,推出“雷锋精神”系列解读报道。系列报道的第一期文章,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导张希贤教授,从文化治国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角度,对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这个时代课题进行了阐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一个看似简单,实质是一个深邃的文化治国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深邃的文化问题,怕就怕给予“没文化”地“学习”。

  怎样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党重新认识和深入发掘我们自己的深邃的“文化治国”传统。“文化治国”传统,产生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文化育民”,辉煌于20世纪60年代初,代表作是我们党创造了“一高四典”,全力推进文化治国的步伐。

  当时的“一高”,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领导文化战线创造了“红色文化的第一次高峰期”。以《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等为杰出代表作的小说、电影、绘画等文学艺术,激情昂扬的主旋律,“红透”了一个时代。

  当时的“四典”,就是我们党选择了“四个时代典型”,从文化切入,打造了“文化治国”的新时代。

  第一个典型是选择了一个优秀的普通战士雷锋,树立为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四位党和国家领袖,对雷锋精神进行了题词,随后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雷锋事迹报道》、《雷锋班》的命名与传承,整个形成了一种文化,而且气势如虹。

  第二个典型是选择了一位既杰出又普通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创造了“铁人精神”,报刊杂志、广播影视、歌曲传播,铺天盖地。“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

  第三个典型是中央树立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省开封地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顶着晚期的肝病,为人民鞠躬尽瘁,直到病逝在为人民服务第一线。我们党也是从文化上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县委书记,直到现在的干部形象,都没有人能超过焦裕禄。

  第四个典型是革命烈士“江姐”,与长篇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并行,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亲自主抓歌剧《江姐》的创作,到现在歌曲《红梅赞》都经久不衰。

  1963年前后两年的“一高四典”,中国共产党从道德建设上启动了“文化治国”的深邃课题。

  到今天,怎样“学雷锋”,实质就是我们党自己的深邃的“文化治国”传统,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实现传承和创新问题。2011年随着“小悦悦”等系列事件引发的文化热词“道德”,其核心就是“问鼎”一个“时代大文化”建设问题。没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主旋律的激昂向上,只有男欢女爱和“一切向钱看”,自然就会是非标准混淆。没有对“人物典型”的系统文化工程建设,人们自然就会“乐哈哈、瞎忽悠”。

  怎么“学雷锋”,一要抓“大文化”——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以激昂向上的主旋律激励人心。二要抓“小文化”,即“典型”的文化再创造,不是对“典型”的“白描”,到处“演讲”,把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的文化典型,硬给讲成枯燥乏味的“没文化”。三是要抓每个人的“文化塑造”,有针对性地学,解决一个到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