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孩子在校吃饭难的问题广受社会关注,日前,中央财政160亿元的营养改善计划已启动试点。与此同时,一连串问题也备受公众关注。160亿资金怎么花?如何能真正让学生餐营养起来?怎样保证资金真正用到实处?2月20日,记者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厨房”项目团队及志愿者近百人,走访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部分贫困学校,体验“马山模式”。在昨天的头脑风暴会上,以上问题成了探讨的焦点。
“马山模式”的形成
“马山模式”,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就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林圩镇23所学校形成的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公益组织助推—媒体宣传—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政府出资建设厨房,每名学生每天午饭补助3元,九阳希望厨房项目为学校资助蒸饭车、冰箱等设备,“免费午餐”基金再每餐补助1元,学生家长或老师轮流值班做饭,午餐每天开支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正是政府负责人、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对贫困孩子的关爱,马山模式得以形成,全县5.5万多名农村在校生吃上午餐。
关键词营养
“营养不是拿钱可以解决的”
思想观念转变先行
当林圩镇甘豆村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吃上有肉有菜的午饭时,里当乡龙那小学的孩子们,却正在用冷猪油和食盐拌白米饭吃。
厨房、厨具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反差。
在龙那小学简陋的厨房中,只有一个大蒸锅,孩子们将大米放进饭盒,用绳子捆绑好后放进蒸锅。这个食堂没有炒过菜,也没有专门的厨师做饭,学校的几位老师轮流给孩子蒸饭。孩子们早上不吃饭,中午下午都是白米饭。
马山县县长杨敏说,现在全县不少学校确实还存在困难,一些贫困乡镇的孩子营养不良,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都比其他乡镇孩子迟缓。马山县一共300多所学校,这一年多以来,已经修建食堂建设项目100多个,但仍有235所学校没有食堂,“有的学校简易食堂条件差,也没钱请炊事员。”
除了基建问题,营养搭配不科学、学生不吃早餐,成了随行志愿者的一块“心病”。
中国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直言不讳,“设备紧缺是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老师、家长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张晔每到一所学校,就拉着校长、老师或者学生讲“营养搭配”:黄豆可以和米饭蒸在一起;做完豆浆豆渣不该扔;白菜帮子切细了也可以煮了吃;肥肉非常有营养,有孩子挑食,应该绞成肉馅再给他们吃……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小琪说,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都存在思想观念未转变、食物营养搭配不科学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培训老师,这不是公益组织或者爱心企业拿钱可以解决的”。
>>建议
营养改善计划应该用普惠制替代试点干预。目前中央160亿元在全国680个县(市)试点,约2600万在校生受惠,但这只覆盖到义务教育阶段三分之一的学生。孩子的营养改善仍应由政府财政主导,因为社会公益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
160亿元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的午餐问题,但很多学生寄宿在校,食堂、宿舍等条件没有改善,很多学校有厨房却没炊事员做饭。现在正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制下,国家应拿出更多资金承担工友工资、学校医疗等行政成本。
——中国青年报社原副社长谢湘
>>对话马山县县长杨敏
一定要相信多数官员是好的
京华时报:在校孩子的吃饭问题,以前是否特别关注过?
杨敏:10年前,我就看到孩子在学校没有午饭吃,也看了他们在吃什么。我当县长后,就想去改变这个现状。
京华时报:比马山县穷的地方很多,你们敢于曝光自己“不太好”的状况,率先开展营养改善实践,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敏:一方面是我多年来看到孩子生活的状况,希望改变。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京华时报:全县还有很多学校食堂条件需要改善,今年什么打算?
杨敏:今年将安排100万元县财政资金建设简易厨房,已经列为县政府今年办实事的民生项目。我们还会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争取社会援助。
京华时报:如果换届了,怎么保证下一届领导还继续做这项工作?
杨敏:三四年内,全县的厨房应该都建起来了,到时候学生吃午餐就形成常态了。除此之外,你们一定要相信大多数官员是好的,大多数政府官员是希望改善民生的。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