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1-11-08 15:57:05 字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真切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这一崇高历史使命的担当者所应有的高度的政治自觉、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是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二是文化通过对市场主体之预期和偏好的影响,进而对交易者行为并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当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越过人均 GDP3000美元以上的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加上中国区域经济因地理、历史、资源禀赋等因素自然而成的两类“经济板块”,即东部发达板块和中西部欠发达板块,更造就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机遇。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在保存传统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相信会在两大经济板块之间形成资金、人才的良性互动。这对于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 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4―6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力。不过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全部GDP的15%,英国达到11%,而我国只占到2.8%。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则昭示着文化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潜能。

  同时,文化可定义为世代传承的浸淫于风俗习惯之中的基本不变之信念和价值。这种信念和价值,会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极强的影响,并由此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这是文化作用于经济的另一条渠道。

  对“信任”的看法,就代表了一种信念和价值。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和基础性要素。信任关系可以让市场交易主体形成合作,使交易顺利达成,既能创造新的价值,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最近,美、意两国有关学者运用数据对欧洲国家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信任”如何在国际双边贸易中发挥作用。结果显示,信任在商品贸易、金融资产贸易以及国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信任他国的国家倾向于更多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易,以及从事更多的直接投资。这就表明,国家间的互信能够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储蓄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投资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中国经济3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高的储蓄率。最近对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会上把节俭作为美德加以认可并传授子女的人群,其数量每增加10%,国民储蓄率便上升1.3%。可以这样说,储蓄的可持续性决定了投资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法制的保障,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样需要法制的保障,文化中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信念和价值必须得到法制的保障才能够鼓励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接受并积极践行。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不敢做出违背信任的行为;之所以信任他人,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

  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发展保驾护航。唯其如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丰盈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呵护与支撑。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杨英杰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