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进一步密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2011-10-11 13:33:14 字号:

  ◎ 张荣臣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是我们党总结世界各国执政党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成功,最根本的就是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建党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建设也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样,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其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就在于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因而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无产阶级是经过自己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里,能否使党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性质,就成为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便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党的建设理论,并由此决定了党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党保持自己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正确处理好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便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作用及其精髓,就在于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

  现代政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源于议会中的不同利益派别。议会体制下,政党内党群关系的连接方式就是“选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普选权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西方国家各政党为了在选举中获胜,都在以各种形式去联系群众,争夺选票。为了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各政党都在调整自己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捞取选票。这种联系群众的方式,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使政党始终警醒地意识到群众的作用、群众的力量,使党群关系成为一种互动关系;从实质上讲,这种党群关系是把群众看作“票仓”。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群关系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在资本主义议会体制内产生的,而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目的首先就是革命,它集中要表达的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不是为了选举,而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1945年党的七大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不仅如此,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实现、维护和发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刘少奇同志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页)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

  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改变过。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拥护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立场同样也没有改变过。也就是说,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也就是从执政党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党群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党而不是群众。

  第一,执政党的地位,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了而是比过去增加了。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但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以权谋私、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在执政条件下就有了可能。

  第二,执政党的地位,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把“以人为本”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到执政的历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当前对待人民群众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摆不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高高在上、漠视群众;有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是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违背群众愿望、侵害群众利益等。

  第三,执政党的地位,使得党的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和领导能力不足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执政党只有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时期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集民心,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Ky:PAGE}

 

  三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党群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起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第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选举制度的改革。作为执政党仅仅有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代表制民主,需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干部的去留由人民选择,权力的更替由人民决定,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

  第二,致力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党群关系最终要以实现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所以,密切党群关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政治发展上,一是要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协商和对话渠道。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是受到党规党纪直至法律保护的。二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已成为正当的权利。因此,我们急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中多元化利益主体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0页)

  第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历史经验证明,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密切党群关系要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我们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被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实了的。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但这只是为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任何工作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群众工作的规律,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不断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的水平。过去,群众工作集中在国有企业、农村生产队中,而现在则拓展到高校、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而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学会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及说服教育的方法,才能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制度等,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个执政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主观意愿,而是在于它否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自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执政条件下,如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人民群众的意志,如果党的干部的行为违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党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无疑是对党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内容来认识。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来源:求是-红旗文稿

作者:张荣臣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