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权威性”与“公信力”如影随形
2011-08-12 15:42:07 字号:

  8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充实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这则消息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是“调整”,即将原有的铁道部官员调整出去;其次是“充实”,新增了工业与信息化部、电监会两个部门以及数名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官员和学者。调整、充实的目的,无疑旨在提高该起事故调查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实现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在引人注目的同时,想来公众也有些许释怀。对任何一起重大事故的调查,权威性和公信力显然都是如影随形的一对,你关联着我,我关联着你,缺一不可。权威性产生公信力,但权威性是否被公众认可,则源自公信力。没有公信力作保障的权威性,犹如空中楼阁,任何客观上具有权威性的结论就都变得并不权威。毋庸讳言,在我们这个转型期问题多发的社会,公信力正在持续低走,渐渐变得不堪一击。于是,每每一个事件结论的话音甫落,质疑之声便本能地四处响起,这些结论往往不是因为欠缺权威性,正是欠缺公信力。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中,不是说有铁道部的官员在内调查结果就没有权威性,而是相当长的时间以来,铁道部的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就折扣不小,“7·23”更使之雪上加霜。这次重大事故可能会成为他们改变形象的契机,但他们走出公众的信任危机还需要时日。调查组有他们的官员在内,终究形同在公众心中投下了一片阴影,心头上系了个疙瘩,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势必会波及到调查组给出的任何哪怕非常客观的结论。而一个纯粹由没有当事方人士构成的调查组和专家组,在公信力方面则有了相应的保证。

  国务院的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推广开来,推广到铁路之外的任何一个领域。当云南“躲猫猫”事件处于胶着状态时,新官上任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发起成立了“网民调查团”,这就是所谓“第三方调查”。这种处于利益之外,以公正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进行的调查,因其“民间性”从一开始而命途多舛,但是,却并不妨碍官方照单复制,不用别的,相对独立的身份就足够了。新近的诸多热点事件,如故宫否认损坏屏风是否仍属瞒报、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质疑短道队财务问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豪华公车门”等,虽然有关方面都有一定的“澄清”,但公众基于经验和常识,对所谓自查或上级部门查处下级机构已经缺乏了起码的信任,因而呼吁“第三方调查”的声音又不断响起。国务院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调整、充实”的做法,应该起到了示范作用。

  伴随着“调整、充实”,还有一则令国人稍感安心的消息。那就是国务院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但有记忆的人们,都会记得对高铁的大干快上,舆论早就颇多微词。很遗憾,微词之“微”,竟成微弱之“微”。如今用那么多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它的终于“降速”,固然令人扼腕,但倘若能够真正地换得今后不再发生因为人祸导致的灾难,应该说,多少也可以告慰“7·23”那些无辜离去的亡灵了。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