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依托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1-07-20 13:49:06 字号: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姜寿山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和能力方面够得上是“制造大国”,但在技术和水平方面,还不是“制造强国”,因为大部分产品只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在高端产品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为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升级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信息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CAD/CAM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就在我国制造企业得到应用,从“七五”开始,科技部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十二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升级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借助于国家政策和课题的支持,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机遇。

  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始终是以产品为核心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等因素决定其在市场的位置,管理、销售和服务等也都是围绕产品进行的,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所以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 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产品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发展的理念和途径可能有差异,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结合实际,围绕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构建提升的基础和条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设计与制造阶段,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和回收阶段,在每个具体的阶段,产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现代制造业从全生命周期着眼,各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制造、维护和回收过程的技术问题、成本问题、环保问题等。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同,业务流程不同,所体现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是以产品设计为主,有的企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有的企业是以销售服务为主的。按照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同类企业不可复制的技术或知识。对于以设计为主的企业,主要业务是产品设计,设计思想、理念、方法、特征决定了产品的市场方向,知名企业海尔认为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不断研制新的产品。对于以加工为主的企业,质量、时间、成本是企业立身之本,其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人性化、全方位和低成本的服务方面。对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对于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重点可能只参与某些阶段的活动,或者设计,或者制造,或者销售与售后服务,所以,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应该在所有的业务活动过程中,提升竞争力,在核心业务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并非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核心技术,产品设计成型后,在加工零部件和组装过程中,质量保证是严格的管理体系,执行到位了,质量就能保证,别的企业难以做到的,这个企业做到了,而且形成严格的体系,这也是核心竞争力。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是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核心竞争力是明确的目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号。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从全生命周期的观点,明确主攻的目标,才能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过程,国家科技部从“七五”到“十一五”持续支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非常强调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活动着眼,根据实际需求,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体系,通过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阶段,CAD/CAM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出发,要充分发挥CAD/CAM技术在行业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将设计与制造理念、模式、方法等提炼和发展成核心技术,进而转化成核心竞争力。新的设计思想、新的理念必须通过软件去总结、实现和验证。信息化技术帮助设计人员将抽象的概念在屏幕前具体真实的显示出来,波音747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作为信息化应用的典范被引用。没有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就不会有协同设计、异地制造、虚拟设计与制造等这些先进的模式和技术。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活动已经完全跨越了国界,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和时间的竞争,销售过程与服务过程也是主要的竞争范围,电子商务、商务智能都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商务活动,有关企业的产品、供应链、客户、市场、同行等所有信息经过分析甄别成为合理决策的依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含在对信息的收集和深度应用中。

  信息化实现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过程中的高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一般是由单项技术开始,逐步拓展和深入,最终要实现统一解决方案,采用最适用企业自身特点的系统方案,围绕产品进行管理,通过产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管理出效益,离开信息化是难以实现的,关键是针对产品和企业特点,找出合适的信息化途径。

  陕西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早,特别在航空、航天、电子、机电、动力、能源、化工等产业,信息化应用成效显著。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化,促进企业的升级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海尔集团以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在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形成企业特色,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西飞公司、陕鼓集团等骨干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中,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念,通过信息化真正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这些成功示范企业的发展模式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有效的途径。

  陕西制造业在“十二五”的信息化建设中,应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深化“十一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根据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开展;(1)在陕西产业构成中,中小企业占到半壁河山,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陕西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如纺织产业园区、航空航天工业园区、军工产业园区、软件园区、电子技术产业园区、动力与电力设备产业园区等都在快速发展,根据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特点,大力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园区的综合实力都会得到迅速的提高。(3)陕西的科技力量十分雄厚,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西安交大软件园、西北工大软件园区的带动作用,集中资源,开发一批适合陕西特点的行业软件,在云制造、物联网、FRID、产品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数据仓库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为陕西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技术储备。(4)完善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咨询体系的建设,为陕西省的信息化建设的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十二五”是制造业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的攻坚时期,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攻坚的关键,而信息化是最有利的工具。结合实际,选准方向,精心组织,借助于国家支撑课题的支持,通过信息化的深化应用使陕西的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道道提升,成为“制造强省”。

来源:新华网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