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2011-07-18 16:25:58 字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积极传播、翻译马克思主义学说。这种传播和翻译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的,北京地区的主要阵地在北京大学,核心人物是李大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并试图认识这一伟大革命的意义。李大钊是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代表性人物。早在日本留学时,李大钊就接触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阅读并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即转变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1917年冬,李大钊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即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从1918年起,他开始撰写文章,发表演说,组织社团,创办刊物,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1918年8月,李大钊撰写的《庶民的胜利》即是讴歌和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由于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随着这一革命的胜利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知识界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学说,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也是一种可以用来改造和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利器。于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这一曾主导俄国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极大兴趣,便对它进行认真研究。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与李大钊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周刊。《每周评论》(1919年4月6日)曾在“名著介绍”栏内刊登《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最后几段译文,并加有按语。译者署名舍,译文标题是《共产党的宣言》。由于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8月30日该刊即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

  然而新思想、新潮流总是阻挡不住的。1919年2月,北京《晨报》副刊进行改组,增加了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两栏。李大钊应邀参加《晨报》副刊的编辑工作。从同年 5月起,李大钊主持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自此,《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刊登了不少马克思的原著译文,并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性著译和马克思的生平简介。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辰 101年,“马克思研究”专栏登载了渊泉译、日本学者河上肇著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5月9日起至6月1日“马克思研究”专栏又连载了食力从日文转译的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标题译为《劳动与资本》。从6月至11月近半年的时间里,《晨报》还连续译载了柯祖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即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这是一部介绍《资本论》的通俗性著作。《晨报》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人的生平传记材料以及其他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曾有较大影响。当时,《晨报》是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它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最早最大。

  由陈独秀创办、作为新文化运动标志性刊物的《新青年》,从1918年起,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曾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5月,李大钊把由自己负责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辑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顾兆熊(孟余)的《马克思学说》,凌霜(黄文山)的《马克思学说批评》,起明译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渊泉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奋斗的生涯》(转载自《晨报》),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以及克水的《巴枯宁传》等。尽管有些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不那么准确,也有文章不属马克思主义,但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进行宣传,让《新青年》对这一宣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李大钊的帮助、引导下,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创办的《国民》杂志也开始刊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9年11月出版的第2卷第1号刊登载了北京大学的学生李泽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其译名是《马克斯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李泽彰已将《共产党宣言》全文译完,后来胡适警告他不要出风头,李泽彰便撤回了译稿)。1920年10月,《国民》杂志10月号又发表了费觉天翻译的题为《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叙》,即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全文,常乃息的《马克司历史的唯物主义》。

  还有一些书局和报刊,或迫于形势,为时代潮流所驱使;或为取悦于读者,打开销路,也刊登一些反映新思想、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甚至译介和出版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译文片断、小册子。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江陵县人胡鄂公与同乡熊得山等人在北京共同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还筹资办起《今日》周刊,1922年2月15日创刊。《今日》从第1卷第1期到第3卷第2期,共出版了10期,从第1卷第2期起陆续刊载一些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及有关的译述,其中1922年5月出版的第1卷第4期是“马克思特号”专门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生平。在特号中,刊载了熊得山译的《哥达纲领批评》(《哥达纲领批判》)的全译文,包括马克思1875年5月5日写给白拉克的信,并附有“德国社会主义劳动党哥达纲领”全译文。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在我国发表的最早的汉译文。这一期还刊登了胡南湖的《马克思传》,对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的几种主要著作作了简述,发表了李湘渔女士翻译的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三首诗和李光华女士的《马克斯夫人燕妮传》等文。《今日》所译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介绍马克思的文章比较多,对当时渴望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对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较大作用。

  另外,《京报副刊》亦刊登过少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如第100—103期刊有《未进化的国家中之社会主义》一文,第 130期刊有高一涵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第 391期刊有《纪念列宁》等文章。

  从总体上看,北京地区是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镇,向往共产主义的革命者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风气之先,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予以译介、报道的知识分子也为这种宣传作出了一定贡献。这种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提供了文化土壤。胡为雄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