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国,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在5月7日举行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社会管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以上问题,并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
重在制度建设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建设迈入新阶段。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管理这个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苏联、东欧传过来的,我们用了原来从计划经济体制那里借过来的概念,加入了新的理念,赋予了新的生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说。他特别强调,社会管理是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陆学艺建议,把社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并呼吁社会学界、管理学界和政治学界对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投入力量,构建社会管理的理论体系,确定社会管理的研究对象、内涵和外延,研究社会管理的规律,形成社会管理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在发言中指出,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走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从突出行政手段到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从重管理走向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同时,开始注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重视利益协调和表达机制的建立,应该说进展很大。但他同时指出,“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还不适合于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是下一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有着深刻的感悟。他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除了应对当前突出的问题之外,实际上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建设。这项制度建设是确保中国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远、走得稳的重要保障。
用管理促服务
针对怎样完善社会管理的问题,葛延风强调,首先要抓住利益分配、社区发展、流动人口等几个主要问题。在重视危机处理和管理的同时,更要重视常规体制的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高世楫认为,政府推动法治国家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是要完善规则体系,从有形的法律到社会行为规范,都需要政府去推动。二是政府要守法。三是政府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体现现代国家必须有的法治精神。这个过程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也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用服务促管理”成为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的共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提出,推进社会管理要立足长远,不仅治标还要治本,要用服务来促进管理,包括政策的服务、管理过程的服务、保障方面的服务,以及行动层面的服务。他提出,官员要学会用服务来促进管理,这样才能够真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突出中国特色
当今中国的社会建设既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外国;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彰显独特的中国特色;因此,既不能“死啃”过去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模式。
陆学艺指出,中国社会思想里关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是有丰富资料的,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西方没有社会管理这个概念,但是有西方社会治理,他们在调节社会基层关系、保障社会协调、城镇化、市场化等方面走在了前面,对于西方的社会思想,我们也可以引进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代理国别主任那华从国际的视野提出“使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他说,在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政府在推动广泛合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组织的角色和作用认知不同,二是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动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及伙伴关系的建设,三是社会合作方面的经验不足和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那华说,努力使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对于促进中国的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吕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吕莎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