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很多场合,这一词汇都被用来表决心、表态度,尤其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好又快”几乎成为了一种宣誓。“又好又快”对不对?非常对,但“又好又快”是不是一定能兼顾?好和快会不会产生矛盾?在日前出席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语中的:坚持科学发展,“慢”也是成绩。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慢”也可以是成绩?无他,发展路径变了。改革肇建时期,珠三角东岸要发展,走传统发展模式是唯一成长道路;但历经30余年快速发展,珠三角东岸经济圈已经在传统发展模式上走到了极致,俨然成为经济总量之巨人。可惜,经济巨人的健康出了问题,科学发展乃应运而出。对于珠三角西岸来说,在经济总量上可能还无法与东岸相提并论,但碧水蓝天宛在,土地尚有空间,东岸的“巨人病”在西岸表现得还不那么突出。这是西岸的优势,但这不等于西岸就不想当巨人了。只有成为经济巨人,做大经济蛋糕,才可以更好地造福百姓,才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幸福广东,这是改革开放的价值。
一边是经济发展的理想,一边是碧水蓝天的理想,都是理想,都是追求,怎么协调?这就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只要下决心把“好”字摆在前面,从工作上而不是口号上坚持“好”,以“好”为评判标准,以“好”来统筹工作,那么,“快”是成绩,“慢”也是成绩。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发展仍然是第一要素,但是这个发展是建立在“好”的前提下的发展。可以又好又快,也可以既好且慢,唯独不能快而不好。
广东科学发展要的是不带“病”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广东曾经在“快”的方面领先全国,为全国输出了诸多“快”的发展模式,如果广东能够在“好”的方面同样引领中国,这不啻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打造诸多全新的以“好”为标杆的发展样本。试问这样的改革不是更加激荡人心?这样的理想不是更加壮志满怀?这样的发展模式不是更加增添人民幸福,从而更加得到人民拥护?简言之,搞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得更“好”。“好”即幸福。一个“好”的广东必然是一个幸福的广东,是一个能够给广东百姓带来幸福生活的广东。老百姓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要解决诸多民生难题,也需要精神领域的发达,需要文明的不断生长。应当说,在经历科学发展观的几轮知识洗礼后,科学发展的目的论已经解决,那就是建设幸福广东。现在的关键是方法论。“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好”,所要解决的便是科学发展的方法论。以实际发展路径来讲,广东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好”的抓手。从珠三角东岸到西岸,从粤东经济带到粤西、粤北经济带,每个区域发展水平有差异,发展方式也因此会存在差异,但产业的转型升级却是共同任务。“富广东”要纠偏,“穷广东”要崛起,都离不开产业的转型升级,只不过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依据实际情况存在差别,但都是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做加法”。
当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要求“好”,广东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好”,只有“好”才能让广东在发展的具体内容上获得较大的上升空间。慢一点的“好”仍然是“好”,“快”一点的“坏”终究还是“坏”。以“穷广东”为例,如果不顾自然环境,盲目搞破坏式发展,也许一时一地的GDP总量上去了,但却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危及老百姓的健康,这种带血的GDP带不来百姓的幸福安康。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搞发展,在“快”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慢”一点,因地制宜一点,让老百姓更多参与一点,让老百姓更多分享一点,给老百姓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让整个社会更幸福一点,这理所当然是政绩多一点。
“慢”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复归,是唯GDP崇拜论的复归。《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一年多了,珠三角的新改革如火如荼,但新改革之所以“新”,就是要以好带快,是好中求快。中国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化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系列弊病,化解各种因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从而建设一个和谐、幸福、富裕的中国。我们既要解决富裕问题,也要解决幸福问题,光富裕而无共同幸福,这样的富裕是跛脚的富裕,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富裕。只有建立在共同幸福之上的富裕,才是靠得住的富裕,才是具备文明内涵的富裕,也才是真正稳定的富裕。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科学发展和幸福广东的政绩评价体系,其实就是要以“好”为核心,在“好”的前提下谋发展、谋幸福。一个“好”字当头的广东,是一项新的改革事业,是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值得我们甩开臂膀,大干一场!南方日报评论员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