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做人、防失真--如何让共产党人荧幕形象入脑入心
2011-05-09 15:17:27 字号:

  “学做人”“防失真”“接地气”——艺术家谈如何让共产党人荧幕形象入脑入心

  新华网北京5月8日专电(记者 周宁、万一、张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岁生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正轮番上映。不少观众认为,在这些红色经典剧目中,有些真实、传神、动人,但也有部分作品刻板、生硬、失真。

  如何让从未经历血雨腥风的年轻人真正感悟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年代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如何成功塑造能够感染亿万观众的共产党员荧幕形象?受访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回答:表演者只有懂得“学做人”“防失真”“接地气”三点,所塑造的共产党人荧幕形象才能入脑、入心。

  

 

  演共产党人先学做人

  他是个硬汉。从“李大钊”到“焦裕禄”,从“赵树理”到“杨善洲”,曾经塑造的共产党人形象,让他一年独得“金鸡”“百花”“飞天”“金鹰”四个最佳男演员的奖项,创下中国影视界纪录。但他说:“所有的‘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们受了;所有的‘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李雪健,这个以“好人有好报”为座右铭的艺术家总说,想演好共产党人,首先得学会做人,你塑造的形象才真实、可信。而作为演员,敬业是做人的基本。

  为演好“焦裕禄”,李雪健短期内狂减10公斤体重;在拍《横空出世》时他累得晕倒在沙漠中;在拍《中国轨道》时直至嗓子失声;在拍《至高无上》的雨中戏时,为把握好人物在冷雨中战栗的感觉,他拒绝工作人员熬好的姜汤,六遍拍完后,冻得无法说话……

  曾因饰演“铁人”王进喜而夺得“金鸡影帝”的演员吴刚回忆说,演好铁人,就得用“铁人”精神创作,“‘铁人’那种忘我钻研、埋头苦干的精神值得文艺工作者学习。”

  据该片导演尹力回忆,拍摄中,吴刚每天凌晨4点开始化妆;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低温,跳入泥浆池中表演,“没有条件也得上”;拍井喷戏时遭遇意外,弄伤眼睛……

  “观众不是傻子,与其说对演员塑造人物的认可,倒不如说是对演员人品的肯定。没人品,最多也就演个形似,不可能神似,因为戏如其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康健民说。

  防止“失真”倾以尊重艺术规律

{Ky:PAGE}

  

 

  资料图: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

  “不同时期的演员,他们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都会多多少少受时代影响。以我所扮演的‘江姐’来说,虽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但也有一些权威评论家给予批评,因为有些‘左’。”对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如是说。

  于蓝认为,一些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形象,或许因为作者太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只想写革命、写斗争,只想革命达到的胜利和革命的结果,却忽略了他们在斗争历程中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关系所反映出的崇高境界,也就是“只写事而不写情”。这样的剧本自然违背艺术规律,缺少感人的力量。

  “在电影《江姐》的拍摄中,由于生活根基不深,我没能真正理解江姐所说的‘不能带着眼泪闹革命’等话语的内涵,而是直线式表演,在革命妈妈的面前硬憋着不哭,把一场胜似母女的革命母女情给冲淡了。”于蓝举例说,“对江姐在用刑后所说‘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知道,就是不告诉你!’等几句台词,我过分强调她对敌人的愤怒,如果用更深沉的表述,会比怒吼的方式更好些!”

  令于蓝等老艺术家欣喜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思想观念的升华,许多优秀艺术家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创作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既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又是平易可亲、具有个性的真实可爱的常人。

  塑造共产党人得“接地气”

  

 

  资料图:王霙饰演毛泽东

  当前,各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正在热播。“之所以有观众认为一些红色经典剧不生动、不感人,感觉领袖人物高高在上,主要是角色‘没接地气’。”多次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王霙这样认为。

  王霙曾在4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是创造,而是还原,因为伟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好。

  王霙在多年的学习积累中,总结出“毛泽东”的“三个不离”:辣椒不离口,烟不离手,书不离人。王霙举例说,在他主演的电视剧《红色摇篮》中,“毛泽东与彭德怀吃辣椒”一场戏体现出深厚的战友情,展现出“布衣毛泽东”的本性;剧中“主席吸烟”场景的背后有语言、有观点、有立场、有潜台词,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出当时复杂斗争的情境;毛泽东博览群书,“书不离人”是他具备运筹帷幄军事指挥才能的基础。

  曾在4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刘劲说:“我们太过熟悉那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周恩来,潜意识中将其脸谱化,于是,总理不能大笑大哭、不能雷霆震怒,这并不客观。观众更愿意看到影视剧里那个作为‘人’的、帅气的、理想主义的、性情中的周恩来,而非纪录片里的‘总理’。”

  “对领袖人物的角色把握,已经从概念化的刻板模仿向形象的角色意识转变。”刘劲说,“《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的片断令观众记忆犹新。虽然看似有些张扬,但伟人们和普通人一样,没激情就没法革命。他们也有怒发冲冠、百感交集的另一面。”

  不少曾经塑造领袖人物的艺术家们坦言,他们在塑造共产党人的艺术生涯中都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在摸索中发现,在表演创作中要抛弃刻板模仿、捕捉领袖的生活细节,让共产党人“接地气”,这样才能让影视作品入脑入心,也更能体现共产党人的伟大。

来源:新华网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