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国高校该怎样“去行政化”
2011-04-29 17:24:23 字号:

  今年两会期间,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再度引发热议,无疑,这对推动当下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改革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从两会代表的发言看,对于如何解决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观点:首先,教育部的权力过大,对高校管得太严太死(艾洪德代表语),在高校办学上,应该下放部分权力(朱清时委员语);其次,教授被边缘化,制约高校发展,应该注重提高教授的主人翁地位(刘经南委员语);再次,大学的领导应该去学术化,即做行政的不要做学术(朱永新委员语)。

  我赞同上述观点,它们给未来中国高校的“去行政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与此同时,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当前体制下,中国高校该怎样“去行政化”呢?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乃是因为我们都知道,高校在近期内还不大可能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哪怕是“部分权力”,大学的领导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也不大可能完全去学术化,教授在短期内也还不大可能完全从边缘走到中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操作层面上说,中国高校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高校体制的内部,厘清“行政化”的本质所在,或许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我一直以为,人们认为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必须加以改进的观点是对的,但用词容易造成误解,以为高校只要教授治学甚至是治校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有人为“行政化”辩护时会发出这样的“责难”:难道大学就不要行政管理了吗?——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我过去提出过一个看法,那就是,用“去行政化”不如用“去官化”来得更加确切,似乎也不容易引起更大的误解。用“官化”来形容,是因为目前的高校,不仅外在像政府机构,内在也是按照政府机构的机制来运作的,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像是官员。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当下高校“行政化”——即“官化”的本质所在。那么,应该如何“去官化”呢?从本质上说,就是高校要脱离政府机构那种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运作模式,而要让高校内部的管理范式真正为高校的使命、责任和师生、员工负责任。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该如何操作呢?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的情况下,高校在呼吁教育部和政府各级管理部门下放权力的同时,似乎都在等待,也就是在等待上级放权之后再进行改革。我当然很清楚,在上级掌控行政、人事、财务等等大权的时候,要进行改革是很困难的,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但是,从高校内部的管理运作来看,也并非没有可以先走一步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说,等待不是办法,要只争朝夕,那该如何做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条件应该说已经成熟,高校该如何改革,大家基本上也有共识,当下最需要的,应该是能够担当和敢于担当的改革者。这个改革者,既可以是高校的领导(比如党委书记、校长等),也可以是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个院系的领导。目前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高等教育改革呼之欲出,仿佛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改,但却少有人去做实验,反倒是都在等待着南方科技大学能够趟出一条道来。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任何一级的改革者或者任何一个敢于担当的改革者,都应该注重制度建设,而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基石就是:要努力打造一个决策过程“自下而上”的平台和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授委员会还是广大师生,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当下高校的现实情况看,无论学校也好,职能部门也好,抑或是院系也好,要想做到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应该不难,难的是想不想做、如何做以及如何不把“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当作是推卸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一种手段。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经西方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可行之道。

  第三,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需要由来自“下”方的相关人员的学术水准与职业操守作支撑,更需要健全的机制或制度加以制约。由此而言,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之中,作为高校主体的广大师生,特别是教师,应该更加具有主人翁意识,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去谋求发展,承担起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及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我想,如果有了改革的先行者,有了来自师生的大力支持,搭建了良好的制度平台,这三方面的合力,一定会加快中国高校改革的步伐,也一定能使中国高校在新世纪更健康稳步地前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郭英剑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