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微博时代官员“网路”:学会在微众时代中做官
2011-04-14 15:20:05 字号:

  

 

  资料图:3月8日,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全体会议对中外记者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向记者笑谈自己开微博一事。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如果官员们尊重网络上看起来虚幻的民意,也许就可以让群众“多上网,少上访,不上路”

  “微众时代,一条微博、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扇动的翅膀。”4月10日,刚刚上完国家行政学院MPA班“提高网络社会领导力”课程的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雷强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他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情景:2010年10月9日,国家行政学院第23期厅局级公务员任职班,坐在讲台下的,是15名自选了这一课程的地方厅级官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宣传口。

  忐忑不安地上完这节课之后,雷强给学员们留了五分钟的反馈时间,作为一个创新者,他也想知道,这些在地方媒体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官员们,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人热烈响应了他的课程,雷强回忆说,“学员们最大的感慨是,网络时代怎么一瞬间就降临了?”

  几乎在同时,北京市委党校也在自己的新学期开设了一门名为“新兴信息平台:博客与微博的使用”的选修课程,授课对象是北京市的区县局级干部。北京市委党校教务处副处长杜保友说,这个层次的干部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上下,对网络知识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课程一般是在计算机机房里进行,老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如何注册微博、如何浏览博客、甚至如何使用MSN和别人聊天。

  一个学期之后,这门课由选修成了中青年干部的必修。杜保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 ,“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了开放和网络时代中,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素质结构的重要方面”。

  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微博与领导工作”也刚刚被浙江省委党校列入了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不管是不是以党校培训的方式,微博已经成为中国官员的一门必修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

  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官员培训的三大基地,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尤其是微博时代下执政方式面临的挑战,并且在第一时间将其纳入自己的课程设计。雷强说, 以前官员们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微博时代,他们需要面对的是怎样“为人人服务”。

  “走出一条网路”

  《中国新闻周刊》接触的培训老师都提到了一个官员触网中绕不开的名字:伍皓。雷强说,虽然在网上伍皓的声名毁誉参半,但他在课堂上还是对学员们说,相信历史会证明,“伍皓会是一个先驱,而不是先烈”。他还对学员们说,经过几次方向性调整之后,伍皓目前的微博“红河微语”正是官员们在微博时代中应走的方向。雷强也很赞同之前伍皓说的一句话:在微博这个社会大学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分享。

  2009年上半年,刚刚从新华社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伍皓也来过北京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的地厅级领导进修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高宏存当时就是他的老师。在他看来,伍皓对网络特别是微博的热情,在官员们只是一个特例。

  “根据最有代表性的新浪微博统计,现在新浪微博上通过实名认证的党政干部只有1200多个,这跟全国有4000万公务员比起来,是个太小太小的数目。我知道有一个省曾经在培训的时候做过统计,县处级官员中开通了微博的数目刚刚超过10%,有意愿的人也只有30%。”高宏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且已经开通的官员中大部分也是"穿马甲",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高宏存目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上着好几门跟网络有关的课程:互联网与政府管理,新媒体与网络舆论管理,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媒体。跟外界流传官员培训都是在教“怎样对付媒体”的想象不同,高宏存说,他希望在课程中让这些高级别的官员们明白,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和现实已经不可分割,在两个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他使用了一个网络术语,“我让他们要先"熟悉水性",即使他们现在还没有真正公开下水”。

  雷强则公开对学员们说:“以前草鞋书记杨善洲是"地来地去",现在你们可以"网来网去",上上天涯社区和强国论坛,老百姓们该说的都说了,该骂的也都骂了。”他希望官员们在他的课堂上学会在微众时代中做官,应当“走出一条网路”,因为“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而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了”。

  杨雅云是北京市委党校的微博课程老师。她坦承,自己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最主要还是在进行最基本的普及,“告诉他们微博到底是什么,怎么申请,怎么发言,什么叫微博控”。在课堂上她也会现场带领大家去注册新浪微博,但是她并不十分支持学员生们立刻实名上网,“我也会告诉他们,你们随时可以把昵称改成实名,实名上网的官员会面临一些压力,你们是否考虑清楚,能不能承担这样的压力?”但她也会给学员生们讲述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故事、利比亚“三个微博救了一千人”的故事,目的是希望他们了解,微博不仅流行,而且在执政实践中真正有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